|
无意中瞥见同事手里珍宝般的抱着一本书如痴如醉,书名曰《明朝那些事》,不禁暗暗发笑,心想:此书一定讲得是明朝皇族间的风流韵事,少不了权位之争,少不了利益之战,其间的儿女情长也一定是点睛之笔,用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书名倒是质朴的让人发憷呀!和她的调侃中才知道这是当下被捧得发紫的巨著,作者是当年明月。并推荐我看看,说什么即使是最不喜欢了解历史的人,都能如醉如痴,诙谐幽默、入时深刻的话语会让自己受益匪浅,不经意间会让自己对明朝的发展史有清楚的了解。恍然间才发现,浅薄的是自己,自诩为喜欢看书的人,却连最前沿的作品都不曾知道,更别说熟读深思了。于是百度一下,发现了这样的评论:“如果说易中天的历史研究是学者草根化的话,那么《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一部纯粹草根的作品,它的走红使得对历史的评说回到草根自己的手中。”看来真是孤陋寡闻,值得细细一瞧。
在眼不离书的五天中,《明朝那些事》让我看完了,我惊叹于自己竟然对历史类书籍也会这样爱不释手,惊羡与作者竟然能这样天衣无缝的将历史和现实嫁接,既让人获得历史知识,又感悟生活的哲理。那些幽默风趣的话语让人反复琢磨中更多认同和感叹。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第二部自永乐皇帝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记叙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的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皇帝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代。死太监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看了这部书不仅仅是补习了明朝的那段历史,还领悟到了历史之外的道理,但是最大的收获是庆幸我是一个老师!我是一个简单的人,而且性情有点直率,没有什么城府,一点儿不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读了这套书,我不禁被书中表现的“厚黑学”惊呆了!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人与人之间哪里还有真诚、信义可言?彼此经常搞些你死我活的斗争。很多有才华的人:唐寅、徐文长、方孝孺、解缙,哪一个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政治斗争中得到了极其可悲的下场。他们的失败有的源于一句话,一篇文章。真可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被别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给大老板——皇帝奏一本,说一句“此人别有用心”,再分析一下这句话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办妥了。圣旨很快下了:满门抄斩,灭九族,还有的灭十族!冤案就此诞生!我的同事们可没有书中的“忠臣、奸臣”们复杂。在简单的环境里,大家也变得简单起来。要评先进了,把业绩拿出来比一比即可,不用搞些请客送礼这样的歪门邪道。也可能老师好歹也算得上文人了,所以这些不正之风是很难得到我们这些文人的追捧的,因为我们或多或少地有那么一些“清高”。我的学生们更是单纯得可爱,他们比我还简单。常常因为得到我的一句赞扬而高兴,为我发的一张小奖状而激动,也常常因为我的一个阴沉脸色而苦闷。这样的一群喜形于色的人在你的周围,你还用得上勾心斗角?你只需要用最简单的做法来对待他们:真心地爱他们,你就会得到他们对你更真心的爱戴!摘录其中的经典话语,也算积累:
1.但我坚持,无论有多绝望,无论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大。
2.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3.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4.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5.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
6.后悔和如果这两个词在历史中从来就没有市场。
7.真正的史笔并不是史官手下的毛笔,而是人心。
8.所有战争的胜负关系都遵循着一个最根本的原理: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参加战争的人。
9.一无所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到后再失去。
10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
11.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12.有时候,屈辱地活着比悲壮地死去更需要勇气。
13.对付流氓加文盲,与其靠口,不如靠吼。
14.即使你拥有人人羡慕的容貌、博览群书的才学、挥霍不尽的财富,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15.一个人要显示自己的力量,从来不是靠暴力,挑战这一准则的人必然会被历史从强者的行列中淘汰。
16.懂得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强大的。
17.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18.历史证明,落水狗如果不打,就会变成恶狼
19.可是在权力的擂台上,不折不扣的好人注定是要完蛋的
20.可是政治高手就如同江湖大侠,想要金盆洗手一走了之,那是很难的,须知做大侠虽然风光,干掉大侠却更为风光。而政治高手们在打架时,从来不会玩三板斧,他们都是耍套路的,从毫不起眼的起手式,环环相扣,直到最后那致命的一击。
21.牺牲尊严是不够的,要想在这场残酷的游戏里笑到最后,还必须背离原则,因为眼前的敌手,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而要战胜一个无原则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所有的原则.但隐忍和沉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终将爆发在最后那一刻。
22.在很多情况下,弹劾是一种政治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大家同朝为官,混个功名也不容易,弹劾贪污,下次就少贪点,弹劾礼仪,那就注意点形象,就算是弹劾长相不佳,最多不过是去整容,你来我往,相敬如宾。而死劾,并非是简单的文书,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弹劾的罪状是足以置对方死地的罪名,弹劾的对象是足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弹劾的结果是九死一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生命为赌注,冒死上劾,是为死劾。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23.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当的名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24.历经磨难,矢志不移,叫做信念。不畏强权,虽死无惧,叫做勇气。
25.对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
26.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