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我也斗“蛐蛐”

写作者:倚窗听雨luyan     日记本: 青春的印记

日期:2010年03月0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34

   学习了专家的报告,谈到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忙起来,这样就可以站在高处审视、调控自己的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讨论的意识,习得自学的能力。突然间一个奇怪而可笑的想法在大脑里萌生:难道教师要做斗蛐蛐的人,要想办法拿个棍棍让蛐蛐交锋,在你死我活的拼杀中接受教训,学会致对方于死地的独门绝活?念头闪入脑际觉得荒唐,细细品之,又觉得不无道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其中就有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教师抛出的问题,岂不是为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伸入瓦罐中的棍棍?教师倾听和纠正孩子语言交锋时,岂不就是在参与学习。我何不也来伸进一根棍棍,试试蛐蛐们的反应,看看是否有思维碰撞,有新的生成?念头一旦萌生,实际操作就在眼前了。
   今天早晨,按照预期计划进行《顶碗少年》的教学,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凭着孩子小学六年已经习得的学习方法,理清文章层次,归纳主要内容,感悟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应该没有多少难度,难就难在情感价值观的落脚是多元的,不知孩子异样的表述会有多少?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大胆表达个人见解,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打算做一回斗蛐蛐人,体悟斗蛐蛐者的沮丧与狂喜,因为心理准备是双重的,所以实践时没有太大的压力,也许因为心绪的放松,让自己很快找到了斗蛐蛐的棍子——“老师在备课时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想知道吗?”欲扬先抑,孩子各个兴味盎然的睁大眼睛期盼着。“这个少年的表演到底是精彩的,成功的,还是不精彩不成功呢?”孩子们各个跃跃欲试,有人说不成功,有人说成功,两派实力争论的脸红脖子粗。当我提醒他们合作小组去读文章,找到理由,然后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加进去展开辩论时,他们快速的投入了读书寻找依据的热烈氛围中。
   穿梭在各个小组,时而倾听,时而点拨,真像斗蛐蛐者开战之前的急训呢!有人已经手高高举起了,那神情好似在说:看我蛐蛐那个能抵?正式开赛了,有人认为少年表演不精彩,因为他的前两次都失败了,观众们都在大喊要看下一个节目,有人反驳,虽然前两次失败了,可是每次表演,乐曲和少年柔美的舞姿融为一体,是那样赏心悦目,并且搬来了文章的一段文字予以佐证。主张不精彩的孩子们赶快补充:说第二次失败后他都不知所措,要不是老者的微笑和毫无责备的眼神还有肩胛上的轻轻一拍,怎么会有勇气进行第三次尝试,因此不精彩。有人抓住了这个有利的反击机会:对呀,要是你说不定早都哭着鼻子跑下台去了,他就在老人这样简单的举动中又一次走上了舞台,不管失败与否,仅这份勇气就已经很精彩了!班里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此刻,结局似乎一下子明朗了——主张不精彩的人也说精彩了,缘于这个少年不肯放弃,勇往直前,挑战自己的勇气,也源于他高难度的表演……至此,孩子们体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宽容和鼓励能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成功就是多一次失败的尝试;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在与拼搏;精彩不仅仅在结果,过程一样闪烁耀眼的光芒;只要带着自信不轻言放弃就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小棍棍逗引一场精彩的搏杀,搏杀中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达到了能力的训练,真是欣喜万分。回味教学过程,我觉得这场斗蛐蛐,还有需要精雕细刻之处,我的蛐蛐还缺失许多临场搏杀的能力:1.不能直中对方要害,快速的组织材料,进行致命的一击。2.在搏杀中缺少战略战术,不能在文本中提取关键句,关键词联系个人生活实际进行出击。3.不能认真倾听,关注对方的表现,寻求最佳的出击部位和出击时间。4.蛐蛐的亲戚们关键时刻不能给予主将有力支撑,进行有效补充。发现了这四点,我准备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针对一个问题,让大家追根刨底,及时补充深化,在争鸣中学会合作,学会优势互补!
  

完成时间:2010.03.09 21:57:00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