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最后一个穷人》不早,认识《最后一个穷人》的作者却早。缘于一次朋友相聚,记得那天好友告诉我将要介绍一个重量级人物和我们认识的时候,我就兴奋不已!什么样的人呢?被她这个娇媚、可人、高雅、博学的女才人都会称之为重量级的人物该是什么样子?学者?作家?企业家?爱心人士?帅哥,靓女?还是超级名模?反正大脑好像刹那间插上了翅膀,海阔天空的漫游?无尽的追问中得到的回答竟是:这是个秘密,见了面自己感知吧!晕倒!她卖关子的水平可谓一流!
整个下午都在想象,想象他(她)的形象,想象和重量级人物谋面时的种种场景。当时间的脚步艰难的跨过西山的时候,相聚的时刻近了,当我们的脚步移至同合顺吉祥厅的时候,相聚近了!想象推门的刹那,一个阳光帅气的小伙,或者一个温文尔雅的淑女未及开口早已笑意充盈的对我们点头了,或者伸手领导般的和我们一一握手,嘴里说着你好你好。迫不及待的抢先推门而入——天哪,包厢空无一人,再看女友早已笑得前仰后合了?人呢?你这家伙忽悠的水平也忒高了吧!重量级人物,晕死,还没有空气重呢?看到我嗔怪的表情,加之其他朋友的追问,她拿起了电话。马上就来,小孩上幼儿园,接娃娃去了。
围坐桌边,有意在门边坐下来,想第一时间将重量级人物嵌在眼睛里。大家一边喝着茶水,一遍期待着重量级人物出场。包厢门被推开了,我快速的转头,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旋即双眼暗淡——服务员来添茶水了;包厢门又一次推开了,我又一次的快速转头,张大了嘴巴,旋即目瞪口呆了——“放水”的好友回来了;包厢门再次被推开,我已懒得回头了。“这就是我要为大家介绍的重量级人物——”,看满桌子的人都站起来了,我便猛然回头:只见一位身材魁梧,文质彬彬的男士走了进来。他没有想象中的帅气却不乏成熟男人的魅力,他没有想象中那样的握手,却在介绍时阳光灿烂的频频点头。宴席中我得知他就是本市文联主席,当代作家,第三代西北小说家的王新军同志。的确是重量级人物呢!女友回眸的刹那我给她打了一个好样的手势。她轻轻抿起山桃般红润的双唇,酒窝就在脸上呈现,足可以倒下一杯酒。不凡的谈吐,幽默的语言与他的身份名副其实。调侃中得知他最新出版的小说叫《最后一个穷人》,还知道这本书目前很走俏,得到著名青年评论家张懿红的高度评价——这是一部可以与《许三观卖血记》相媲美的小说。心里痒痒的,多想一睹为快呀!
前两天好友借这本书给我看,真是幸甚至哉!我迫不及待的捧在手中,土黄色的封皮上方露出皱褶深深的眼睛,那是一张饱经沧桑的脸,那是一对充满渴望的眸子,仿佛黄土地的呼唤就在我与书的对视中激活——是那样真实,真实的触手可及;是那样亲切,如赵树理的山药蛋;那样的温情,那是生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子孙们特有的情怀。书的背面以竖行行文的方式隽写着小说的大致内容:甘肃疏勒河流域的一个小村庄沙洼洼,生活着农民马三多,他是一个“一根筋”式的人物,从村里实行联产承包,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三十年的时间里,由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孩子的父亲,精通农活的好把式。期间,他经历了包产到户的欣喜,各家单干要面临的天灾人祸,人情冷暖,他执拗的单相思以及一场迟到的爱情,勤劳和机遇带来的富足,最终为了拉扯大收养的几个孩子,几年耗尽了半生的精力和积蓄,在改革开放二十年后,他成了富裕的疏勒河畔最后一个穷人,但也是一个灵魂最为充盈的穷人,整部小说可以说是一个农民,一个西北村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生活史。曾经在汉语言文学专科学习论文答辩中,教授问我赵树理是山药蛋派作家如何做解?记忆尤为清晰,此刻似乎他就是二十一世纪的赵树理。再看他的个人简介,才知道他的家乡在黄闸湾,曾经游牧数载,后在村文化站工作,而后潜心写作,继而成名。一种钦佩在心底升腾——没有非常人的意志和坚守,断不会有如此的成就,没有对文学的痴迷和热爱,断不会将生活的图景描摹的如此生动。
沙洼洼岂不是沙地?这可是我们这儿的一个村庄,心生疑惑中便打开了书,一头扎进去,津津有味的品读寻究起来。那些民间俗语在文本中若火焰撩动着读者的心。字里行间散发的乡土气息让我倍感亲切。质朴的马三多,年少时的憨厚,可笑,近乎幼稚。竟会为了一头羊还是一只羊的问题和刘歪脖子争论不休,直搞得算盘珠子扒拉的啪啪响的刘歪脖子更加歪着脖子走了,竟会在父亲问他牛怎么写的时候,推说牛太大了写不了,父亲追问羊比牛小,该怎么写,他又说羊比手还大,自己只会写人口手。当父亲让他写个手的时候,他振振有词的告诉父亲,是一横两横,三横,四再一个竖勾。父亲觉得不对追问时,他竟然解释说一只手有五个手指头,四个当横一个当竖。看到这的时候忍俊不禁的让人发笑,近乎傻子样的马三多会有多大出息?类似这样的幽默语言随处可见,什么“苕娃子”、“牛皮烘烘”“灰不留秋”“日弄”这样的民间俗语随处可见,非但不觉的土,倒是诙谐幽默,颇具真实。
就是这样一个上学刻苦的一年级上三年,二年级上三年的马三多要成为秀才那真是天上掉馅饼——奇迹!可就是这样一个学习上没有任何特异功能的马三多,跟父亲在荒地里溜了一下午竟然通晓了赶牛车,做农活的所有口令,并且运用自如。 此后无论是天灾年歪打正着种洋芋,还是从河滩里背回未婚先孕的刘巧兰 ,抑或前后收养三个孩子的经历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马三多充盈的灵魂——他不因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而弃之不顾,他不因家境贫寒却也要供养孩子上学,最终成就了老大老二成为城里人的梦想。改革开放,农村的日子好过了,可为了老五老六的学业,他没有像富裕起来的其他人那样盖新瓦房,没有实现自己儿时想买一头驴的愿望。苦苦奋斗了半辈子,到头来却成了村里最后一个穷人。当故事定格在下半辈子要为自己好好活的马三多和妻子米米相拥在又一个艳阳高照的春天河滩上。我仿佛看到了穷人迈向富裕的康庄大道,享受着天伦之乐,享受着日复一日无私付出的丰厚回报——妻贤子孝,儿孙满堂,日子红红火火,老两口成天张着稀疏的只有几颗前门牙的嘴哈哈大笑。
马三多是一个穷人,他没有砖瓦房,没有存款,没有积蓄,他却有丰盈的灵魂,物质上他是贫儿,精神上绝对是富翁。他的故事投射着乡村三十年的变迁,透射着农民特有的质朴和充实。穷人不穷,最后一个穷人正是祖国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有力佐证。啧啧品味作品中,更加佩服作家深入生活,描摹生活,以小见大,再现祖国走向繁荣超群的写作能力。
《最后一个穷人》堪称佳作,《最后一个穷人》的作者堪称西北小说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