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晴
中午,我顺利回到了学校。很累,但是很高兴。
下午,又一次聆听姜英杰老师为我们讲授《小学生心理学》。今天的内容很少,但与我们教学息息相关。主要内容就是“小学生智力发展与教育教学”的第一个问题:智力发展的阶段性差异与教学。什么是阶段性呢,我的理解就是,孩子的年龄在成长过程中有差异,并且具有显著性的特点,才能称之为阶段性差异。今天主要讲了以下三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用具体的动作来思维;前运算阶段(2-7岁)阶段中,儿童的语言和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皮亚杰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发现是,年幼儿童不能理解守恒原理;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形成概念、发现关系、解决问题,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和场景有关。
在这几个看似很简单的阶段中,我们可以由此得出一些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应该谨记的内容。如第一阶段,它便揭示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是以丰富的活动为内容的。他们用以好奇的探索精神,用以表示喜憎的情感态度,都是通过动作完成了。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经常愿意受伤。但是,往往这个时候,我们的家长以祖辈留传下来的习惯来约束孩子的动作,用小被把他们捆得紧紧撑撑的,说是包得越直,孩子将来也长得越挺直。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凡是束缚孩子的生理特点,或是与他们的思维发展背道而驰的行为,都无疑阻塞了孩子的正常成长,这是非常不利的行为。
第二阶段我们看字面就可以准确地捕捉到,这个阶段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是非常快的,那么这个言语又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孩子周围的所有人都是他学习的对象。特别是直接照顾孩子的人。如果他们不愿意说话,孩子就无处可学;如果他们说脏话,孩子也跟着学说脏话。因此, 这个阶段,我们做父母的要为孩子提供丰富而健康的语言环境。至于书面言语,最好的就是给孩子讲故事,如果他们认识一些字了,可以为他们买那些字不要太多的,有某种教育意义的书籍。
在我学到第三阶段时,我首先就想到了,小学的数学教材。我认为我们的教材就考虑到了孩子的这个阶段的特点。所以,在教材编制的过程中,特别是数学,处处能体现“形成概念、发现关系、解决问题,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和场景有关。”这个特点。我可以举个例子。关于学习“能被除数、3、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个知识点时。我上小学时,老师就是把特征交待给我们,然后去做题。但现在不同了,我们必须引领孩子主动去发现这个问题,然后解决他,并加以应用。还有我们的数学教材上,很一章节都有情境图,目的就是拉近与孩子们的关系,是孩子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特点。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了,在尊重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学得明白,才会学以致用。用姜老师的话就是“领悟了才能记持久。”
课的内容不再多少,而在于我们真正吸收多少。我认为,我们每一节课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必须边学边思考,使理论知识为我们将来的实践更好地服务。而我们也将以有的实践经验结合到我们现在的所学内容之中,以此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