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关于打井

写作者:鸣笛     日记本: 岁月的痕迹

日期:2010年05月15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1222

  一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省工程性缺水问题由来已久,长期制约着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建设与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水”字。
  水资源归水利部门管理,地表水研究是其长项;地下水勘查与动态监测归国土部门管理,地下水研究是其长项。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侧重面不同,意见很难统一,至少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
  基层水利部门比较实事求是,不管地表还是地下,能解决问题就行。比如玉屏,农村的分散供水就主要依靠的地下水。60来口水井分布乡里,解决大问题,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荒。
  如何做好“水”文章?省里提出三个主张:一是要统筹推进地表、地下水源工程建设;二是要统筹解决人畜饮水、农业灌溉和其他用水问题;三是要统筹解决不同高程、不同地质条件地区的输水问题。统筹的意思就是顾及各个方面。
  各行各業都要統一到這個指導思想上來。优先使用地表水没有错,但因地制宜,实施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才是正确的。说具体点,要以地表水为主,以地下水为辅或作为重要补充,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蓄。
  我省地处云贵高原的东斜坡,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全省雨量丰沛,年降水量1100至1300毫米,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称。由于盛夏多伏旱,往往有“两年一小旱,三年一大旱”和“十年九旱”之说。
  我省水资源总量丰富,地表水资源量超过1200亿立方米。但由于地处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降雨量大但存不住水,即便形成了地表径流,也往往由于山高水低取用难度大,成本高。已建成的水库规模小,调蓄调配能力弱。
  建国以来,我省共建成1.68万座水库及山塘,但总库容仅19.8亿立方米,还不到周边省份一个特大型水库库容。其中中型水库34座,总库容6.4亿立方米,平均3个县才有一座,且分布不均。由于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不足,呈现依然依靠小型水源工程供水的格局。
  据调查,在连续8个月的大旱中,已经有12145座水库(山塘)在死水位以下,占水库总数的67.5%,有1780座已经干枯,占水库(山塘)总数的14.66%。
  喀斯特山区修建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地质条件先天不足。过去所建的水库、山塘有1200多座存在病害,截止目前才处理了不到500座,再修也难保真正存得住水。
  
  二
  打井取水是因地制宜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山区而言,打井解决几十户、几百户人家的供水问题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水资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事实说明,光靠地表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地下水不仅是维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同时也是缓解因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而产生的供水矛盾的关键因素。关键是研究好地下水的三大功能(资源、生态和环境功能),做到可持续利用。
  点上打井的经验很多,但相对集中的例子首选玉屏。2006年西南干旱也叫百年一遇,当时该县只有二三十口水井,那时水井发挥的作用已经写成文章在当年《决策参考》第八期上发表,无论这篇文章对后来的决策有多大的影响,但接着才有了2007年的全省地下水勘查开发的大规模行动是不争的事实。到了09年底,全省已经实施360个钻孔,成井299口,起码解决五六十万人口的饮水和二十万亩农灌问题。
  今年3月1日开始启动的抗旱打井被称为“甘霖行动”,加上国土资源部支黔队伍施工的数量,至今一共已打成150口,每口水井对3公里范围的老百姓就是救命水,加起来也有五六十万人,拿句某市委书记的话来说:打井是山区农村和部分城镇解决抗旱问题的最后一道底线。这个事实连水利厅的官员也不得不承认。
  整个大规模打井的过程和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行政层面、技术层面、经济层面都有一些典型事例,15支队伍,700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中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好好理一下思路......

完成时间:2010.05.16 00:03:22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