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走进残疾人》听课小记

写作者:倚窗听雨luyan     日记本: 青春的印记

日期:2010年05月16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46

   课间坐在三年级的教室里,等待听课——本校老师参加全市《品德和生活》的公开课教学,请老师集体备课,听课,为课堂把脉!我向来主张,教育是一门艺术,一门群体艺术,需要集体智慧的凝结,并非个人的单打独斗,并非一人的闭门造车。经验共享,教训共戒,旁观者清的看课、评课中也是随同者的进步和提高契机,总是乐此不疲的参与着。虽然知道教室里还有一尺来厚的作业没能批阅,虽然知道后天自己要上公开课,至今教学设计还未着落,但是有课可听,何尝不是学习?听了有得,何尝不是快乐?心安理得,心平气和,心气顺畅的坐在教室张望:孩子们无忧无虑的交谈,嬉闹。活泼、调皮、可爱,笑意盈满了双眼。猛然回头看到老师的关注,使劲缩缩脖子,伸伸舌头,相视一笑,快速的端坐在了座位上。好喜欢这种自然本真的表现,好喜欢他们无拘无束的清纯自在,童年真好!
  
   清脆悦耳的铃声响起,他们各个如撒欢归来的小鹿生气勃勃的坐在了课堂上。老师从容的走上讲台,今天的她特意穿了干练的套装,将头发高高的挽起,成为一个发髻,旁边不忘别上一枚粉红的发簪。显得是那样温柔美丽。孩子们笑眯眯的看着她,她笑眯眯的告诉孩子,先和你们做个手指游戏吧!听说是游戏孩子们兴味盎然,睁大眼睛,神往的注视着老师。老师乐了,带孩子做起了游戏,pk失败者依次落座。虽然挑战失败,但是未见沮丧,还是一如既往的热情,快乐。“游戏好玩吗?你是怎么按老师的指令进行游戏的?”一个看似总结性的提问,却将孩子的思绪集中到了视觉,听觉,实践带给我们快乐。老师转而用低沉的话语告诉孩子们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眼睛看不见,有耳朵听不到,他们就是残疾人。话语传至孩子耳朵的瞬间,他们愣了一下,我知道,他们受到触动了。接着在悲凉的,近乎哭诉的音乐中,一位篮球女孩的身影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一次不幸的车祸夺取了她的双腿,她再也不用穿鞋子,穿袜子,甚至穿裤子,她的下肢是一个篮球。当她用双臂支撑自己的身体向前运动时,那木板和地面的摩擦声,那瘦削,可怜的身影,牵动着每一个听课者的心。当画面定格在小女孩正面对着观众的时候,渴求的目光,“谁能给我和别人一样的一双腿的”呼唤,让我的泪水潸然而下。七八岁的孩子,正是初升的太阳,正是在父母怀中无忧无虑尽享关爱和幸福的时刻,而她,却要承受那么多的不幸,七八岁同龄的孩子落泪了,残疾人需要帮助,渴望帮助的认识激活了最柔软的心底。
  
   为了让孩子真正的最近残疾人,感受残疾人生活的诸多不便,老师设计了模拟体验活动:一是背过手用嘴翻书,一是扮演盲人上讲台在粉笔盒里取粉笔。体验活动中,孩子始终是亢奋的——我们不能强求没有这种生活经历的他们一下子感同身受。扮演盲人的孩子接受了老师的采访,感受到了盲人生活的艰难,旁观者发现盲人行动不便,随时都有摔倒的危险。老师追问“盲人”她听到了什么?盲人告诉了大家真实的体验:听到了同学的帮助性的指挥,听到了别人的嘲笑,他的内心是一阵激动,一阵难过。当他说到这的时候,刚才发笑的孩子面容严肃了——或许,他也感受到了盲人心的痛苦和呼唤吧!此环节中,老师的有效追问让生生互动了起来,在体验和情感认同中,心灵受到了震撼。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残疾人已经达成了共识。这时候老师拿出了是非判断题,对于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行为矫正。知行得到有效的统一。
  
   然而,老师没有就此为止。她又以一个问题“残疾人是不是我们社会的包袱?”牵引孩子认知逐步深入。以文本资料为补充,在争辩中孩子明白:残疾人是社会的包袱,然而他们自立自强,正在为社会减轻负担。老师随即出示了千手观音、周婷婷、补鞋老大爷,用脚写字的图片资料,有效的实现了孩子精神的成长——学习他们身残志坚的品质。
  
   最后,老师不忘补充现在的篮球女孩已经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安上了假肢,有了新的梦想——当一位运动员的资料,为孩子展示了一个可怜却不可悲,渴望却不失望的中国式的残疾人美好的画面,完美的结局。将国家是怎样帮助关爱残疾人的?有哪些法律法规的问题留了下来,带给学生无境的求知和渴望……
  
   残疾人,一个沉重的话题,整堂课老师层层深入,向孩子展示了残疾人群体的不幸和渴望,自立与自强,达到了了解残疾人,激发同情心,关爱残疾人,学习身残志坚的优秀品质的课堂教学目标
  

完成时间:2010.05.16 19:26:20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