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监理为题材的征文,大动了一下,已经形成雏形。把原来的2000多字变为5000多字。
题名想用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头一句,还可改“渠”为“泉”。
想分四段:留住春天;大山可以作证;钻机的记忆;不仅仅是收获。第四段还要完善一下。
附:问泉哪得清如许
——监测院全程监理抗旱打井工程纪实(海风)
守望春天
今年的春天来得晚。或者说,今年的春天是挂在日历上的。
2009年入秋以来,贵州遭受一场百年不遇的秋冬春连旱。大旱让春天停住了脚步,让人始料不及。
贵州四季分明,看惯了绿色的人们,眼看老天无雨、春天无望,眼巴巴地期盼着这个夏天早点到来,或许从湿热的夏天里可以找回几天春暖花开的感觉。
5月5日是立夏的日子。省气象台于5月4日17时30分,才解除了干旱橙色预警信号。残酷的现实表明,这是一个旱魔肆虐的春天。
早在3月1日,各地生活用水告急,春耕生产用水告急。留住春天的号角吹响了,抗旱打井紧急行动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贵州大地火速拉开。
大旱无情人有情。为寻找生命之源,地质人战天斗地。他们风餐露宿,与时间赛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水文地质大会战。国土部门、地勘行业快速响应,主动服务,省内地矿、煤田、有色地勘单位紧急出动,国土资源部派遣广西、黑龙江队伍紧急驰援贵州。
这是一场拯救山区群众水危机的硬仗。为解群众干渴之苦,既要出水快、又要水质好,还要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地质布孔、物探定孔、钻探施工、监理把关,一样也不能少。
这是一曲地质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赞歌。15家队伍、82台钻机、700多人集结高原,同一个声音,同一个梦想。参战队伍之多、涉及地域之广,作战速度之快,创造了历史之最。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监理人全程跟进,日夜兼程地奔波于9个市(州、地)54个县(区)。默默无闻地奉献,换来累累硕果,钻机记录着他们的艰辛,大山为他们作证。
三个月的时间,地质人以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力量、最好的设备,发扬几代地质人积淀下来的“三光荣”传统和抗旱救灾中挺立的“贵州精神”,以平均三天打成一口深井的速度钻孔319个,成井226口,缓解了112.5万人的饮水问题,成就了一段团结协作战旱魔的传奇。
大山可以作证
持续240余天的干旱,让依水而立,因水而兴的贵州高原井泉断流,堰塘干枯,岩土龟裂,给大地留下片片枯槁和沙尘弥漫的彷徨。平时随处可见的水,在百年不遇的大旱中凸现出珍贵,苦旱中挣扎的人们为寻找维系生命的水源,曾有人付出生命和热血。
缺水,让贵州世代长青的绿色消瘦;缺水,使高原历史久远的蓬勃生机退却。
党和政府与旱区群众心心相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的部署,省里快速运用2007至2009年取得的地下水勘查成果,3月1日紧急启动地下水找水计划,安排200眼深井的打井任务。
3月底,北京派遣了广西和黑龙江的队伍,在4—5月内打出100眼深井,为群众提供应急水源的任务。
搭载着共和国总理的谆谆嘱托,肩负着受灾群众热辣的期盼,地质队员感到庄严使命的沉甸。
热血涌湿高原,汗水铸就辉煌。82台身形伟岸的钻机,700多名找水打井人员,从本省的各个地质队、从千里之遥的黑龙江、从同样受旱的广西披星戴月地汇集在一起,又迎着缺水群众的声声呼唤迅疾分赴各地。
这是贵州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钻井施工规模,浩浩荡荡的队伍纵横捭阖在17万平方公里高原上,散布于大山深处、僻壤之侧。巍然站立的钻塔,引擎发出的雷鸣,四下飞溅的泥浆,向地心快速挺进的钻具,把清泉从厚厚的地层下牵出。
一眼眼交织着希望和欢欣的深井,一群群为不再遭受重旱荼毒而欣喜雀跃的村民,把鸡、蛋、肉和旱后舍不得自用的菜蔬送到打井队员手里时,他们也许并不知道,为确保深井清泉长淌、世代受益,钻井施工的队伍中还有一群不计名利的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着全程监理。
在3—5月内施工完成300眼深井,这是贵州水文地质钻探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持续的干旱,刻不容缓的旱情,需要这样的高速度;龟裂的土地,焦渴的群众,需要这样的速度。
高速成井固然必要,钻井施工质量却更为重要。国家投入上亿元资金实施的打井工程,绝不是只为度过旱灾推出的临时策略,决不能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性消费品。只有在可靠的质量保障下,深井在旱灾发生时才具有应急水源的属性,在风调雨顺的正常年份里才能拥有确保人畜饮水安全的功能。
钻机的记忆
贵州是全球岩溶集中连片分布的两大地区之一,缺水少土既是造成地质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广大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这是流传在贵州高原的一句民谚,它是贵州工程性缺水的真实写照。
在贵州大地上,活跃着两支地下水勘查打井的专业队伍。这就是111和114地质队,业内习称“一水”和“二水”。他们在脚下这块土地上为各族群众打井少说也有上千眼。由他们脱胎出来并在省城挂牌不久的地质环境监测院,肩负着水工环地质调查、科研、监测的光荣使命。
这支队伍里有好几位水文地质专家。研究员、院长杨胜元是最重要的一员。由于我跟他一起工作多年,虽然他是领导,但在很多场合我却喜欢喊他老杨。他那脚踏实地的作风、超前服务的意识和对专业执著专研的精神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在我的记忆中,他对改变我省水量充沛与大面积干旱不对称关系,积极探索地下水解决途径已经有很长时间的思考和调研。
在地勘队伍陷入困境的那个年代,借助原地矿部实施西南岩溶找水项目和世界粮农组织启动“5181”工程,老杨、王明章副总及我率队在岑巩、玉屏一带打了几十口深井,由于井距合理以及限量开采,十多年光景下来没有发生任何环境地质问题,在2006年和今年的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玉屏的经验在贵州山区极富代表性,相对集中而又分散的供水方式值得总结。我随老杨两次带着课题前往调研,他说:“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荒”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于是,经验和教训都跃然纸上,这些成果无疑对 “地表不足地下补”战略的实施是起了很大推动作用的。
我省于2007年启动了地下水找水勘查项目,从当年完成的55口探采结合孔到2009年的近200口,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
老杨认为,既然打井成为解决贵州工程性缺水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上级一定会把这件好事做到底。那么,如此大规模的找水打井工程,按照地勘基金项目管理规定,上级肯定会考虑:谁能胜任全程监控的重任?谁来承担打井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和安全控制职责?
监测院作为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地矿局共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水工环地质服务是我们的立院之本。当老百姓遇到水危机的时候,我们理当发挥优势,有所作为。
老杨觉得包括自己在内的几个高工又有了用武之地,加上身后正在茁壮成长的一批年轻人,站出来靠前服务的时机已经成熟。
为有清泉活水来,我们甘当幕后英雄。
监测院在不断充实单位技术设备实力和争取相应资质的同时,主动请缨并获得批准,于2008年首次担当起监理重任。
成长是一个过程,有很多的酸甜苦辣。无论如何,2009年的监理工作较2008年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支年青的队伍,伴随着集体和个人成长的艰辛正逐渐走向成熟。
传说寅虎年无春,其实没有任何科学根据,但今年因百年不遇的干旱不幸而言中了。灾情就是命令,2010年的找水打井工作提前实施了。监理人一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在肆虐的旱灾横行之际,在省部下达抗旱打井指令之时,在缺水群众焦急的目光之下,监测院党政班子于3月6日紧急召开动员部署会,要求全院要全面服从和服务于“抗大旱,保民生”大局,将工作重点从日常地质灾害防治转移到抗旱找水打井上来。
在找水减灾“两不误”的思想指导下,会上明确由一名副院长带队巡查,由我担任总监成立项目监理部,当即落实25位技术人员全程跟进,按照“主动服务、严格要求,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工作思路,全线开展抗旱找水打井监理任务,并承担打井信息集成、传输上报、技术指导等多项工作。
找水打井,看起来有两层含义,即先“找”后“打’。监理工作涵盖了各个环节。
“找”字寓意深刻。简单的说,先要在室内集成资料开展研究,在规划指导下作出设计,根据资金、技术来部署工作量,然后奔赴一线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在适宜的地方布孔,通过物探进一步确定孔位,再安排钻机开打。
“打”字也不简单。比如处于什么构造部位,地下是什么地质结构,估计能够打出多大的水量,上什么型号的钻机,配备什么样的钻进工艺,钻机摆好了合不合要求,采用什么方法固井止水,成井段与下滤管多少,沉沙段预留多少,何时终孔,采用多大水泵和降深进行抽水试验,多大水量才能成井交付等等。
这中间有很多学问,可能还有很多辛酸,不一而足。
在找水打井工作中,根据上级交办、协办的任务,院里根据技术人员特长安排工作,例如编制工作部署、调整工作方案、案例分析、技术总结、大会布展等,都能到位而不越位,既积极主动又坚持了原则,多次如期完成任务并获得领导的好评。
钻井施工是监理一条线的关键。钻机24小时运转,常态下应当是一个施工现场安排一个监理人员,在不同地方同时开动82台钻机,就意味着需要82位监理人员。
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可以这样做,但特殊时期应对突发事件只能与时俱进。人手不足,是实施监理工作的最大难题。
监测院使出浑身解数从全院水文专业技术人员中、从其它项目上、从分院抽调出来的25名技术人员,全能掂量出这项任务的沉重。
不就是每人每天都将沿着崎岖的山路跑2—3个施工点吗?不就是披着夜幕回到驻地后加班整理资料传送数据么?
这个时候,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但这背后十年寒窗旳苦读和多少个对技术攻坚的不眠夜晚却鲜为人知。
先是领导亲自授课,讲现实,摆难点,抓关键,讲方法,真正授人以渔。在统一技术要求和监理工作细则的前提下,明确直线职能制和哪些节点需要旁站式方法。监理部按地域分配了大家的任务。
为让喷涌而出的生命之泉永远欢歌,为当地百姓免遭缺水的折磨,即便早出晚归、餐风露宿,即使付出汗水和疲劳又算得了什么?带着上级的嘱托,怀揣庄重的责任,迎着缺水地区急切的呼唤,他们义无反顾地奔向大山深处那一个个钻井施工现场。
为了给上级准确地提供决策资料,监理部主动将来自找水打井一线的信息从周报改为日报。改动只是一句话,但无形中给一线和二线的同志增加了数不清的工作量。
一线数据资料的传输、报送,主要靠的是手机通话和短信功能,二线靠手提加无线网卡,有时可以借助分院所在地的电脑。
邹银先,这个从贵州大学毕业三年的大学生,既要亲自监理平坝和息烽的钻孔,又要负责每天资料的集成和分析,最晚的时候要干到凌晨4点,超负荷的工作使他得了重感冒,当钻机事务需要他去旁站时,他毫不犹豫地拔掉输液的针头就上路了。
潘喆,刚从贵州大学毕业,他先后到两地6个县驻点,足迹遍布黔北的湄潭、风冈,黔南的独山、三都、荔波县、平塘县,最多的时候一个县有8台钻机开工,由他监理的钻孔达60个,每天晚上都在整理旁站记录资料。
张伟,一个有着2岁小孩的父亲,被抽调到设在省国土资源厅的全省抗旱打井指挥部,负责日常资料的传输和上报工作,经常是二线的资料到了,他才能按照部里的格式整理以后上报,三个月没有回过一次家。
三个月来,院党政领导多次到一线检查指导和慰问职工,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以实际行动关心年青同志的成长。
不仅仅是收获
一天、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在忙碌中过去,喷涌着清泉的深井一个又一个地交付使用。
一处处缺水的村寨迸发出久违的欢声,一丘丘龟裂的土地吐出了新绿,一片片萎顿的庄稼重新散发出醉人的春意。
汩汩流淌的深井水,让受旱的村庄一点点变化,把受灾群众的生活推向正常。
缺水山区朝着欣欣向荣快步逆转,不变的却是施工监理人员的认真和执着。
为了清泉长流,他们用始终如一的真诚,用一丝不苟的耐心,默默无闻地关注着抗旱打井的每一个环节。
每天行走数十里山路的劳累,深夜电脑前统计整理数据的疲倦,钻井现场忙碌的身影始终如一,至今仍在他们身上延续。
为在开钻前赶到机台核准孔位、检查安装质量,双腿裹满稀泥的他们总能在钻机开动前达到现场。
为预防地表水渗入深井引起水质污染,他们总在监督固井深度是否达到、止水工艺是否按要求进行。
为防止抽水导致井壁坍塌影响深井的使用,他们对成井管辎铢必计,决不让带有瑕疵的管材放到井下。
为孔底预留足够的沉沙段,成井终孔的深度由他们一寸寸丈量,不容一丝一毫的偏差出现在记录本上。
为准确获取涌水量、静水位、最大水位降深等数据,抽水试验期间他们仍坚守在钻机旁。
披星戴月的奔波,遗留在崎岖山道上的脚印,烈日下流出的汗水组合成保障深井质量的坚固长城,在规模空前的打井抗旱工程中取得了累累硕果。
截止6月4日,全省已施工钻孔319个,已成井226口,提交的水量每天达12.14万立方米,解决了112.5万人、17.8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
一身汗水一身泥,换来甘泉润民心。灾区人民喝到了安全水、放心水,持续8个月的旱情得到了极大缓解。
五月明媚的阳光下,汩汩流淌的深井水驱走了百年不遇重旱的凶残,巍巍高原在一点点舒展昔日的瑰丽。
这次干旱,把水资源丰富与山区大面积缺水的不对称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找水打井行动使这种不对称关系逐渐得到扭转。
伟岸的钻塔,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人们在震撼下感动,我们在感动后反思。
老杨领着我们展开讨论,形成若干共识。
地表不足地下补:山区百姓倚山而居,缺水不是一地两地,因地制宜,双管齐下,实施“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尊重计划但不拘泥于计划:根据不同高程,不同地质条件和缺水状况,灵活调整打井计划。
多手段并进以确保成井率:地质工作要逐步精细化,基础调查、地质布孔,物探定孔,综合研究,钻探施工,一样也不能少。
城镇要建立地下水应急水源:以防大旱等突发事件,当有其它水源时应予封存,做好保养维护,以备不时之需。
设法让老百姓用得起深井:政府出资打井,水利部门购泵,供电部门提供优惠电价,是一条成功的经验。
管理是深井持续利用的保障:建立成井由水利部门统一管理,折旧、大修资金集中使用,日常运行事务由村组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
有道是:源头出活水,自有清泉来。
2010年06月18日14:39 问泉哪得清如许(终稿) [补记] 留住春天
今年的春天来得晚。或者说,今年的春天只是挂在日历上。
2009年入秋以来,贵州遭受一场百年不遇的秋冬春连旱。大旱让春天停住了脚步,直到立夏前一天的5月4日17时30分,省气象台才解除了干旱橙色预警信号。百年不遇的大旱使整个春季黯然失色,不见了往昔伴随春天同来的勃勃生机,看不到习以为常的满目翠绿。反倒是生活用水干涸,春耕生产用水枯竭的告急文书,在这个春天里从各地雪花般扑来。
3月1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省委省政府吹响了留住春天的号角,国土部门、地勘行业快速响应主动服务,省内地矿、煤田、有色地勘单位紧急出动,国土资源部派遣广西、黑龙江队伍紧急驰援贵州。抗旱打井紧急行动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贵州大地紧锣密鼓地推进,参战队伍之多、涉及地域之广,推进速度之快前所未见,史无前例的水文地质大会战就此疾风骤雨般展开。
这是一场拯救山区群众饮用水危机的硬仗,为解群众干渴之苦,既要出水快、又要水质好,还要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是一曲地质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赞歌,15支队伍、82台钻机、700多人集结高原,发出同一个声音,为了同一个使命分赴各地找水打井。
全省9个市(州、地)54个缺水县(区),无一不要安排好地质布孔、物探定孔、钻探施工、成井移交等施工环节,每个施工环节都离不开监理人员控制把关。惟有这样,才能保证打井工程质量,才能给缺水地区留下永续利用的清泉。抗旱打井监理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肩上,在领受任务的当天,院党委即从野外一线及各技术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了25人的监理队伍。
大山作证
持续240余天的干旱,让倚水而立,因水而兴的贵州高原井泉断流,堰塘干枯,岩土龟裂,给大地留下片片枯槁和沙尘弥漫的彷徨。平时随处可见的水,在百年不遇的大旱中凸现出珍贵,苦旱中挣扎的人们为寻找维系生命的水源,曾有人付出生命和热血。
缺水,让贵州世代长青的绿色消瘦,使高原历史久远的蓬勃生机退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的部署,省委省政府紧急启动地下水找水计划,给本省队伍安排了打出200眼深井的任务。3月底,国土资源部又派遣广西和黑龙江的队伍,计划在4—5个月内打出100眼深井。82台身形伟岸的钻机,700多名找水打井人员,从本省的各个地质队、从千里之遥的黑龙江、从同样受旱的广西披星戴月地汇集在一起,又迎着缺水群众的声声呼唤迅疾分赴各地。
找水打井队伍运用2007至2009年取得的地下水勘查成果,纵横捭阖在17万平方公里高原上,散布于大山深处、僻壤之侧。巍然站立的钻塔,引擎发出的雷鸣,喷涌飞溅的泥浆,向地心快速挺进的钻具,把清泉从厚逾千尺的地层下牵出。
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承载着为灾区群众解除干旱蹂躏重任的地质人,用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力量、最好的设备,发扬数十年积淀下来的“三光荣”传统和抗旱救灾中挺立的“贵州精神”,以平均三天打成一口深井的速度钻孔319个,成井226口,提交的水量每天达12.14万立方米,有效地解决了112.5万人、17.8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成就了一段团结协作战旱魔的传奇。
在3—5月内施工完成300余口深井,这是贵州水文地质钻探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持续的干旱,刻不容缓的旱情,需要这样的高速度;焦渴的土地,饮用水源枯竭的群众,需要这样的速度。
速度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加快成井施工进度固然必要,而打井施工质量却更为重要。国家投入上亿元资金实施的打井工程,绝不是只为度过旱灾推出的临时对策,决不能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性消费品。只有在可靠的质量保障下,深井在旱灾发生时才具有应急水源的属性,在风调雨顺的正常年份里才能拥有确保人畜饮水安全的功能。监理技术人员的职责,就是完成好解决速度与质量这对矛盾的任务,履行好成井质量守护神的职能。有了深井不再遭受重旱荼毒而欣喜雀跃的村民,忙不迭地把鸡、蛋、肉和因旱舍不得自用的菜蔬送给打井队员的乡亲们也许并不知道,为了清泉长淌、世代受益,打井队伍的身后还站立着一群不计名利的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对每个环节进行着控制和监理。
钻机的记忆
贵州是全球岩溶集中连片分布的两大地区之一,缺水少土既是造成地质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广大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这是流传在贵州高原的一句民谚,也是贵州工程性缺水的真实写照。
在贵州高原上,活跃着两支地下水勘查打井的专业队伍,即111和114地质队,业内习称“一水”和“二水”。他们在脚下这块土地上为各族群众打下的深井少说也有上千眼。从这两个单位抽调的精兵强将组成并在省城挂牌不久的地质环境监测院,肩负着水工环地质调查、科研、监测的光荣使命。
这支队伍的领头雁杨胜元同志,以脚踏实地的作风、超前服务的意识、爱岗敬业的精神,一直在思索着我省水量充沛与大面积干旱不对称关系,探寻利用地下水解决工程性缺水的途径。还是在地勘队伍处于低谷的那个年代,当时任“二水”主要领导的他,就抓住西南岩溶找水项目和世界粮农组织启动“5181”工程的契机,调集各种资源在岑巩和玉屏两地施工了几十口深井。2006年干旱肆虐之际,玉屏县农村凡有深井的地方无一不在忙着打田育秧,远离水源和深井之处却呈一派荒芜。“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荒”的强烈对比,助推了采用“地表不足地下补”方式解决工程性缺水战略的形成和实施。
2007年,我省正式启动地下水找水勘查项目,探采结合井从当年的55口增长到2009年的近200口,监测院作为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地矿局共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一直承担着找水勘查项目的监理任务。抗衡百年不遇的大旱启动的大规模应急打井工程,谁能胜任全程监控的重任?谁来承担打井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和安全控制职责?杨胜元率监测院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并向全院职工提出全面服从和服务于“抗大旱,保民生”大局,将工作重点从日常地质灾害防治转移到抗旱找水打井上来的要求。
在找水减灾“两不误”思想指导下,监测院调集的监理人员组成监理部,按照“主动服务、严格要求,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工作思路进行实时监理,同时还承担了打井信息集成、传输上报、技术指导等多项工作任务。
找水打井有两层含义,即先“找”后“打’。“找”字简单的说,要先进行资料的室内集成研究,结合规划作出设计,再根据资金、技术来部署工作量。然后奔赴一线开展水文地质调查,选择适宜的地方布孔,通过物探进一步确定孔位,再安排钻机进场钻进。“打”字也不简单。比如处于什么构造部位,地下是什么地质结构,估计能够打出多大的水量,上什么型号的钻机,配备什么样的钻进工艺,钻机安装合不合符要求,采用什么方法固井止水,成井段与下滤管多少,沉沙段预留多少,何时终孔,采用多大水泵和降深进行抽水试验,多大水量才能成井交付等等。每一个环节的认定,每一个技术节点的安排,都蕴含着监理人员付出的艰辛。
钻井施工是监理一条线的关键。钻机24小时运转,常态下应当是一个施工现场安排一个监理人员。百年的不遇重旱面前,只能打破常规,否则就无法完成任务。用25人对82台钻机进行实时监理,需要每人每天在崎岖的山路上跑2—3个施工点,需要每个人在披着夜幕回到驻地后还得加班整理资料传送数据。抽调到监理部工作的技术人员,全能掂量出这项任务的沉重。
为完成好监理任务,确保打井施工质量。监测院领导亲自授课,讲现实,摆难点,抓关键,讲方法,真正授人以渔。在统一技术要求和监理工作细则的前提下,明确直线职能制和哪些节点实行旁站监理方式等工作方法。受训后的监理人员,带着上级的嘱托,怀揣庄重的责任,迎着缺水地区急切的呼唤,义无反顾地奔向大山深处的一个个钻井施工现场。并按照监理部要求,主动把来自找水打井一线的信息从周报改为日报,以便及时向上级提供翔实准确的决策资料。
邹银先,这个从贵州大学毕业三年的大学生,既要亲自监理平坝和息烽的钻孔,又要负责每天资料的集成和分析,最晚的时候要干到凌晨4点,超负荷的工作使他得了重感冒,当钻机事务需要他去旁站时,他毫不犹豫地拔掉输液针头就上路了。
潘喆,刚从贵州大学毕业,他先后到两地6个县驻点,足迹遍布黔北的湄潭、风冈,黔南的独山、三都、荔波县、平塘县,最多的时候曾对8台钻机进行监理。由他监理的钻孔达60个,大量监理数据迫使他每天晚上都得整理旁站记录资料。
张伟,一个有着2岁小孩的父亲,被抽调到设在省国土资源厅的全省抗旱打井指挥部,负责日常资料的传输和上报工作,属资料整理传送的最后一道关卡,经常是二线的资料到了,他才能按照部里的格式整理以后上报,三个月没有回过一次家。
不仅仅是收获
一天、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在忙碌中过去,喷涌着清泉的深井一个又一个地交付使用。一处处缺水的村寨迸发出久违的欢声,一丘丘龟裂的土地吐出了新绿,一片片萎顿的庄稼重新散发出醉人的春意。汩汩流淌的深井水,把受灾群众的生活送入正常,使受旱的村庄开始向常态变化。
缺水山区朝着欣欣向荣快步逆转,不变的却是施工监理人员的认真和执着。他们用始终如一的真诚,用一丝不苟的耐心,关注并控制着抗旱打井的每一个细节。每天行走数十里山路的劳累,深夜电脑前统计整理数据的疲惫,始终如一在钻井现场忙碌的身影,至今仍在他们中间延续。
为在开钻前赶到机台核准孔位、检查安装质量,双腿裹满稀泥的他们总能在钻机开动前达到现场。
为预防地表水渗入深井引起水质污染,他们总在监督固井深度是否达到、止水工艺是否按要求进行。
为防止抽水导致井壁坍塌影响深井的使用,他们对成井管辎铢必计,决不让带有瑕疵的管材放到井下。
为孔底预留足够的沉沙段,成井终孔的深度由他们一寸寸丈量,不容一丝一毫的偏差发生在井内。
为准确获取涌水量、静水位、最大水位降深等数据,抽水试验期间他们也只得熬更守夜地职守在钻机旁。
披星戴月的奔波,遗留在崎岖山道上的脚印,曝日下淌出的汗水组合成保障深井质量的坚固长城,在规模空前的打井抗旱工程中取得了累累硕果。干旱,把水资源丰富与山区大面积缺水的不对称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打井行动却使这种不对称关系逐渐得到扭转,而施工监理人员却用一身汗水一身泥,换来甘泉润民心。
五月明媚的阳光下,汩汩流淌的深井水驱走了百年不遇重旱的凶残,巍巍高原在一点点舒展昔日的瑰丽。阳光下矗立的钻塔,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人们在震撼后感动,我们却在感动后反思。
地表不足地下补:山区百姓倚山而居,缺水不是一地两地,因地制宜,应双管齐下,实施“两条腿走路”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方针。
尊重计划但不拘泥于计划:根据不同高程,不同地质条件和缺水状况,灵活调整打井计划。
多手段并进确保成井率:地质工作要逐步精细化,基础调查、地质布孔,物探定孔,综合研究,钻探施工,一样也不能少。
城镇要建立地下水应急水源:以防大旱等突发事件,当有其它水源可用时应予封存,做好保养维护,以备不时之需。
设法让老百姓用得起深井:政府出资打井,水利主管部门购泵,供电部门提供优惠电价,是一条成功的经验。
管理是深井持续利用的保障:建立深井由水利部门统一管理,折旧、大修资金集中使用,日常运行事务由村组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
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能改变水资源丰富与山区大面积缺水的不对称关系,就能走进“源头出活水,自有清泉来”的好光景,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就能为贵州高原引来越来越加绚烂的一个个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