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2日星期二 晴
今天去参加市骨干培训,到达地点,我所要听的课已经进行了一多半,只听了一个尾。但仍然可以一窥百。那是一节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课例,整节课引导学生结合两个例题进行尝试与猜想,既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又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同时,整节课因为有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充分地被调动起来。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在此,教师有效地结合学生的各种尝试总结出探究的各种方法。不禁使我想到了孔老师曾经说过的数学教学核心三句话:“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内容数学化,数学知识规律化。”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实现的,然而,生活、知识、规律,如何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才是一门更高的艺术。
下午,在原市教育学院进行集中培训。很多年没有来这里,再次来时,满院的荒凉及教室的破旧,使我隐隐地感受到,市学院继教培训领导的不易与辛苦。教育学院领导请来了市实验小学的几位名师结合今天的几节课进行点评。
王镇坤老师点评了马老师的《鸡兔同笼》这一课,并结合《看美国教师如何教“鸡兔同笼”》与我们进行了交流,我认为,王老师的讲话有两个重点,数学教学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数学教学重学生思维的训练。
张洪影老师结合语文课例做了非常精极的报告。如她对语课堂中教学效果长效与短效的评价。我们的老师在开展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之外,还能否关注对学生长远能力的培养。我们除了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能否保持自己的个性和发展自己的特色呢?还有,张老师提到有关新课程理念开展各种形式学习被老师们冠以“搞花样”现象的存在。这种思想普便存在,有部分教师认为,一节公开课如果不搞点“花样”就不是好课,“花样”一词成了一些教师的调侃之语。这也足以看到我们有些教师对课程理念理解有误,或是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课标对课程的要求。此外,又谈了语文教学中,教师过渡语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这一问题。我想,束缚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堂预设中过于强势。没有真正地放手,或是根本不敢放手,使很多精彩的课堂生成在教师的过渡语中夭折。
每次学习时间或短或长,学习的内容或多或少,总是会有一些收获的,但也总是有一些遗憾的。我认为,培训内容缺少对教材及标准的深层挖掘,即缺少真实课堂的上演及面对面的有效点评。
累了,就记这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