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个好平台,学习娱乐两不误。
但是如何利用好网络,真正让自己有所得是个大问题。
这次我参加了远程教育培训,说白了就是网上组班,大家通过观看视频,写作业,答疑,写心得,让我们在这个平台学习讨论并且提高。
我知道主办者的初衷是很好的,但是如何执行的是个问题。我们学校很多老师总是把视频开在那,然后复制一些无关痛痒的话粘贴上去。不光是我们学校,我想大部分人都是如此做的。没有真正实质性任务,所以大家只是被动应付。呵呵,这和我们的学生应付我们有什么区别。
早两天进入教育在线论坛,有个老师是这么评价网络学习的,很精辟。
他说,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就像茫茫网海中的一座桃源。
每天,都有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在门口张望,或者想要顺便注个册,在里面学一点东西。作为门卫,每次看到这一张张陌生的面庞,总会禁不住地想,谁会是与网师尺码相同的人?谁会在这里“筑”“居”“思”,最终成为这片桃源中艰辛而快乐的啃读者?有哪些人,又注定只是过客,会“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或者,被淘汰,成为档案中的一个符号?
有些人是幻想主义者,他们进入网师,以为是进入一座神秘莫测的寺院,那里端坐着几位大师,然后递给他们一本《如来神掌》,说:读完它,你就会神功盖世了。其实这里哪有什么大师?(大师们都忙着托钵云游呢)只有几个勤勤恳恳的扫地僧,对每一位来访者说,我也不知道山中之宝在哪个角落里,我们一起去走这条路吧!
有些人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往往遭遇到了班主任或学科教学方面的困惑,希望能够找个地方,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他们会发现,网师不是诊所,也没有人对他们非常个人化的问题感兴趣。在网师里,最经常被探讨的,是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本体性知识,而纵然本体性知识,也常常需要以哲学作为基础。这会让他们晕眩:本来想找一条捷径穿越过去,结果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从未有过的高峰要自己攀登。
当然,也不乏一些功成名就者,全国优秀教师颇有几位,省级名师以及各类赛教能手,就更多了。这些网友的情形更为复杂。有诚心想要充电的,但或许会发现网师的学习路径与他们的成名之路颇不一致;有了解到新教育实验的一些情形,想进来看看是怎么回事的;也有极个别怀着特定目的进来的,例如冲着一些文本解读或课堂研讨。根据已往的经验判断,这类人中,也最少与网师尺码相同的人。因为这类学员,要么是最具有聆听意识的人,要么是最没有聆听意识的人,以后者居多。
……
我能理解怀有种种想法的人,毕竟,网师的精神内核,是无法外在观测到的,除非你卷入其中。
在形形色色的网络培训(也包括各种具有实体性质的培训)中,网师是一个绝对的异数。它不是那种速成性质的培训班,不是依赖于某个或某几个名师的共同体,更不是与现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切割开来的学院派的研究团队,而是完全彻底地体现了新教育理念,既立足于根本(包括根本书籍与根本原理),又面向教育现场的学习共同体。因为一线老师最容易犯两种错误,一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功利主义学习,这种学习貌似很实用,但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是盲目地追随某些理论家,大道理连篇,就是改进不了自己的教育教学。
他说的,其实也是很多想在网络充电,对于教师实际不缺乏时间, 也不缺乏平台,只是我们总是用居多借口来逃避学习。学习是个人的事情,有效学习才能让我们生活更充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