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地调院送审的活动构造调查与稳定性评价报告,然后参加院技术工作会议,通报了考核的情况。
看这天气,年前不宜再出野外。各项目要有一个小结;富硒调查周五设计审查,关岭示范还要汇报,准备质量展评资料,来年项目竞争上岗等。
「贵州活动构造特征」
活动构造是指晚第四纪(约50万年)以来,以来,并且着重是晚更新世(距今10万~12万年)以来一直在活动,现在还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类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和岩石圈块体(邓起东,1996,2002)。对于活动构造的活动时限,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通常还有第四纪以来、晚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晚期(一般用10万年或3万)以来、全新世(1万年)以来(如美国)等。
活动断层的活动方式有缓慢持续的蠕动方式和突然错动的粘滑方式,粘滑即地震的起源,其破坏性异常强烈;蠕滑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缓慢蠕动的断层错动过程,沿断裂两侧不断发生微小的相对位移,断层蠕滑不会有应力积累现象,一般不会引发地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小位移的不断积累,断层两侧会形成一定规模的相对位错量。
由于活动构造反映的是现代构造活动,与自然地理、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地质灾害和地质工程稳定性密切相关,与人类社会活动休戚相关,其活动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是地震预测、减灾及城市和工程安全评价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研究现代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基础资料。而且,由于它未经后期改造,能保持构造变动的原始面貌,因此是研究各类构造变形及其形成机制最好场所。
中国主要的活动性断裂带可划分为:板块边界断裂、板内块体边界断裂和活动块体内部活动断裂。根据贵州在大地构造分区上主体属上扬子地块,贵州的活动性断层应属板内块体边界断裂类型。
贵州新构造运动主要是青藏高原隆升及挤出构造远程效应的反映,形成现今地貌和水文网络的最重要因素,控制了河谷阶地或第四系分布、温(热)泉、地震及地貌和水系格式。从现今地形地貌特征、保存有多级剥夷面、多级河谷阶地及多层溶洞等特点,反映出贵州新构造运动具有明显的掀斜性、间歇性隆升和隆升的差异性等特征(王砚耕2000;秦守荣1998;林树基1994),而且现代仍处在隆升趋势之中。共解译出活动断层142条,活动盆地22个。
贵州地区一般自上而下均有三个不同海拔高程的剥夷面或剥蚀台地发育。以剥夷面的相对高差为参照,各次大的隆升幅度可达200~300m,甚至更大。
现代主要河流的两侧,通常发育三~五级阶地,显示出贵州第四纪以来地壳经历了五次以上的间歇性隆升活动。鉴于新构造运动的溯源侵蚀以及扬子地块的挤压,贵州河流阶地的特点可以总体概括为北高南低西少东多的特点。
活动断裂的水系表现主要有:不正常水系组合样式。包括即水系不正常的绕流汇流、多条水系同步突然转弯、分流点和汇流点的线性分布、水系或冲沟突然终止、错开,主、支流呈直角交汇或河流沿断层发育而呈折线弯曲,断裂两侧河谷地貌骤变等。
滑坡灾害点的高程主要集中在两个区间段,分别为600~1000m和1650~2250m;区内92%的滑坡都发生在坡度5°~30°的地区;区内绝大多数的滑坡发育在50~200m的地形起伏度范围内;滑坡多发生在V字形深切河谷内,河谷内沉积物固结程度较差,优势人类居住和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些都加剧了滑坡灾害的发生。滑坡主要表现在西多东少,并且主要大的滑坡都发生在西部,与活动构造的分布较为一致。表明区内滑坡发育不仅与水系关系紧密,和活动断裂也有密切的相关性。
活动断裂的温(热)泉表现为:温(热)泉沿断裂带或线性产出。与北东向活动断裂有关的温(热)泉,平面上常沿活动断层线性展布呈带状。因此,温(热)泉是现代断裂活动传导地下热源的显示,其空间分布与地壳结构、构造活动、地震活动关系密切,是研究活动断裂的重要标志。贵州的温(热)泉主要受控于多期复活的北东向断裂带,部分出露于近南北向断裂带,少部分受控于东西向断裂,仅局部受控于北西向断裂。
根据温(热)泉与构造的关系将贵州省的温(热)泉大致分为毕节~金沙~遵义北东向温(热)泉带、盘县~贵阳~石阡~松桃北东向温(热)泉带、麻江~凯里~剑河北东向温(热)泉带、贵定~平塘通州近南北向温(热)泉带、思南~石阡近南北向温(热)泉带、水城~六枝北西向温(热)泉带。
现代水热活动的热源,普遍认为主要是放射性热源和岩浆热源,次为地震和断裂活动释放热,化学反应热。贵州水热活动的热源从温(热)泉所含的化学组分的成因和地质构造特征来分析,不具备岩浆热源和放射性热源条件,推测主要是孔隙岩层的孔隙、裂隙水被上覆不透水的隔水层埋藏和持续的压实及大气降水沿区域性多期复活断裂渗入,循环深度很大,使孔隙、裂隙流体沿地温梯度增温的结果。
现代地震主要沿北西向的威宁~水城~紫云构造带、北东向的兴义~晴隆~贵阳~松桃构造带及惠水~贵阳近南北向构造带发生。仅有部分零星分布于省内的其它地区。
1308~1948年之间发生于贵州或对贵州造成重大影响的27次地震中,6.0~6.9级地震4次,5.0~5.9级地震16次,4.5~4.9级地震7次。从地理分布看,与活动断层关系明显,一般位于活动断层带上或其旁侧,可明确划分出昭通~威宁~紫云~罗甸北西向地震带、兴义~晴隆~镇宁北东向地震带及惠水~贵定~都匀之间的近南北向地震带。
贵州处于全国20条主要地震带之外,但威宁~盘县地区紧邻马边~巧家~通海地震带,受其影响深刻。控制该地震带的小江活动断裂带北东侧分支断层多数延入贵州境内,是云贵交界区及贵州威宁~盘县地区地震多发的主要因素。
「构造运动及构造旋回期划分」
1.武陵运动
武陵运动也称东安运动(王鹤年,1961)、梵净运动(赵化琛,1962)、四堡运动(黎盛斯,1962),表现为上覆新元古宇板溪群红子溪组第一段、下江群甲路组第一段与下伏中元古宇梵净山群、四堡群的不同组、段呈明显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2.加里东运动
加里东运动也称广西运动(丁文江,1929),代表志留纪末和泥盆纪初的地壳运动事件,贵州上、下古生代地层的间断明显。在贵州三都可见中泥盆统以角度不整合于寒武系之上,从西向东表现为平行不整合(贵州中部)-低角度不整合(贵州东部)-高角度不整合(湘桂通道~龙胜)接触关系。
3.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是贵州地区最为重要和强烈的一次构造运动,它使区内早白垩世及之前地层普遍发生褶皱、断裂变形,奠定了该地区现今主要地质构造面貌和地貌发育的基础。形成了近南北向分布的侏罗山式褶皱,使武陵构造旋回期、加里东构造旋回期的部分构造形迹遭受叠加、改造而成为该期构造成分。燕山运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断裂活动强烈,并由此形成大型隆起和坳陷,形成近南北走向断面东倾的逆冲断层和北东走向的平行走滑断层。
4.喜马拉雅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代表了新近系与下伏地层之间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的构造事件,喜山期该区可能兼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俯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区域性抬升和断块活动。形成一系列地垒~地堑式构造组合样式,明显切割了先期构造形迹和地质体,控制了新生代地层呈山间磨拉石盆地产出,同时也使上白垩统~古近系出现褶皱变形。该类型构造样式是本区造山期后隆升背景的直接产物,也是该区喜马拉雅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5.新构造运动
新近系以来的地壳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是形成现今地貌和水文网络的最重要因素。区域性隆升背景下的断块活动,形成一系列地垒~地堑式构造组合样式,明显切割了先期构造形迹和地质体。该类型构造样式是本区造山期后隆升背景的直接产物,也是该区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构造表现形式,控制了河谷阶地或第四系分布、温(热)泉、地震及地貌和水系格式。
构造旋回期划分
根据该地区的地层、沉积相、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组合样式,构造运动等特征,本区经历了洋陆转换阶段和板内活动阶段两个发展、演化历程:
洋陆转换阶段――武陵构造旋回期(中元古代)
加里东构造旋回期(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板内活动阶段――燕山构造旋回期(晚古生代~早白垩世)
喜马拉雅构造旋回期(晚白垩世~古近纪始新世)
新构造活动旋回期(古近纪渐新世~第四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