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天堂里的妈妈,您好!

写作者:klfy笛鸣     日记本: 感悟生活

日期:2011年05月0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502

   今天(8号)是母亲节,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刚走41天而远在天堂的妈妈!
   “辛劳”二字是妈妈75岁一生的写照……
   1937年5月28日(农历),妈妈出生在万潮镇一个叫长田坎的村子(原荷花公社驻地),8姊妹(3男5女)中她排行老大。由于那个年代及姊妹多的原因,妈妈自幼家境贫寒,好在外公外婆能勤俭持家,使得她们衣食有着。说来也怪,大约在我懵里懵懂的年龄(约1967、68年),外公家屋后发生崩塌(地质灾害),冲坏两间房屋,由此而搬了家。谁曾想?如今他的一个外孙正热心地从事着这项工作(职业)呢!
   1956年,妈妈19岁时嫁到了我们家,那时父亲才18岁,从此二人相守一生,现存的一个衣柜和两口箱子便是她的全部陪嫁。小时候听奶奶讲,爷爷是旧政府里的一个什么长(?),解放初期死于牢中,当时奶奶38岁,父亲12岁,叔叔9岁,娘儿三相依为命,艰难度日。这也许就是父亲过早成家的原因。
   自我懂事以来,妈妈就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那时是生产队,靠挣工分吃饭,妈妈挣的是一等(工分)。父亲是个瓦匠,经常在外,即使在家里,也是潜心于他的“专业”,很少顾及家里。大哥14岁时便离家至炉中就读,待读完5年初中和高中返乡时,村小即请他去当代课老师了,和父亲一样,也是一个“三不管”的先生。那时妹妹(1970年生)还小,于是,我便成了妈妈做家务的好帮手。不是现在吹牛,在三姊妹当中,我是最讨妈妈喜欢的。
   生产队的时代有两件事给我印象很深:借粮食和锁“阵子”(装或蒸饭用的容器)。
   我们那地方虽说偏避,但物产尚算丰富。会持家的,五谷杂粮等等,吃是够(有)的。记得有好几年,到青黄不接时,便有镇上那些揭不开锅的人家挑着箩框,由亲戚带着(担保)到我家借粮,包谷小麦之类的等等,凡能吃的都借。妈妈心好,教我们“忍点口,借点给他们吧,救急救急……”
   锁“阵子”:我们寨上那些小孩多的人家,白天大人出工时,便把“阵子”搬到内屋锁起来,目的是防止自家娃娃在家翻箱倒柜,把饭不作顿数地吃光了。那时的生活差,油水不足,娃娃的饭量很大,敞起吃是不行的(供不上)。而我家却没有锁(阵子),任凭我们敞开少年的肚皮吃个够,有时还给伙伴们“请客”。这也是因为妈妈能勤俭持家才使我们衣食无忧的结果。
   在那个物资(粮食)匮乏的年代,这些的确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如今的“小皇帝们”听起来可能觉得是天方夜谭呢!
   改革开放后,为了能更好地供我在昆就读,妈妈不时还做点小生意:从这个乡场倒点葵花和花生到那个乡场去卖。因为偏避,我们那地方赶场很远,要步行2-3个小时。所以每逢赶场天,妈妈总是起早摸黑,有时候要到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到家里。时至今日,当年我们晚上打着火把或手电筒去半路上接妈妈的情景都还历历在目……
   到我们三姊妹都成家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的日益富足,上了年纪身体又不好的妈妈似乎也没有享过什么清福。即便是这两三年来因在凯治病(尿毒症)与我们一起同住也好,基本上也是父亲在陪伴和招呼她的多。作为儿女(媳婿),我们所能尽的孝道的确不多!工作(生意)繁忙等等也许都是我们的美丽的借口而已……
   妈妈常说:“不管怎样(好),人一辈子都还是得靠(自己的)一双手(去做)才行!”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怪不得她走时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句话!
   事实上,她却用她有限的一生默默给我们作了完美的示范与交待,教我们怎么去做人,怎么去工作,怎么去生活。
   妈妈,你在天堂里就放心吧,儿女们已经长大,已经懂得用怎样的准则和行动来告慰您老人家的英灵……
   妈妈您好!
  
  


2011年05月12日20:51     [补记]
    谢谢!!!
  各位林友!

完成时间:2011.05.09 03:56:5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2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