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是在一个Q友的空间里,源于Q友是一位专家级的教师,于是望文生义,认为这本书肯定是把教师比作守望者,把教学的园地当做麦田,告诫老师们如何做合格的守望者,让麦田里闪烁若金。处于专业的抗拒,就将这本书读下去的打算搁浅了。暑期来临,去学校的图书室为自己和孩子借书,无意中又看到了这本书,于是借回家来,看个究竟。
习惯让我先浏览了内容提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的当代美国文学中,有两部小说经过三十多年时间的考验,已被认为是“现代经典”:一部是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无形人》(The Invisible Man,1952),一部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它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虽然只有十五万字,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鸭舌帽,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同时在文学界和家长中间也对这本书展开了争论。有人认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对生活的认识,对丑恶现实提高警惕,促使他们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成年人通过这本书也可增进对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坏书,主人公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满口粗话,张口就”他妈的“因此应该禁止。而至今还能在学校图书室见到这本书,它应该具有不菲的价值。
快速阅读,还没读出眉目,”他妈的““老天爷”“婊子”这样的字眼层出不穷,真的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如果这样粗俗语言的小说都能称作经典,那么中国的作品各个都是经典之作?狐疑中甚至失去了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好在坚持的优点此刻发挥了作用。用了一天时间的啃读,算是能理直气壮的告诉别人——《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读过。
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于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他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 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批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表面上霍尔顿是个玩世不恭的坏孩子,但实际上他却有颗纯净善良的心。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苾真诚爱护,百般照顾。就在见她的那晚,霍尔顿说出了这段话:“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说,他想像着在一大片麦田里,几千几万个小孩子在游戏,周围除了他没有一个大人。他就站在麦田边上的悬崖旁守望着,看哪个孩子朝悬崖奔过来就捉住他,不让他掉下悬崖。这是他的一个美好理想,也是他美好心灵的见证,他希望那些快乐的孩子不要跌入悬崖,而是永远快乐的奔跑,而那麦田似乎象征着物质世界,他希望生活在充满物质主义精神世界的孩子不要迷失自我,走向悬崖。同时,霍尔顿也是一个悲惨的人,他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梦想,永远都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思想,没有未来的打算,甚至到被开除的那天依旧和同伴说笑,他觉得老师、父母要他读书上进,无非是要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认为成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成长在叛逆时期的孩子心是孤独的,他向往的东西往往与现实行违背,但为了存活,他只能无奈的选择放弃,但他又是那么的不甘心,于是,他选择自暴自弃,让光阴虚度,让活着比不活着还痛苦。看看我们周围,发现,其实这样的人有很多,处在青春躁动期的学生们他们的境遇估计和霍尔顿差不了多少,他们需要我们的包容,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指责与否定。霍尔顿想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只想将就要掉进悬崖的孩子保护好,我们又该做怎么的守望者,让处在彷徨,苦闷中的孩子思维清晰,目标明确,理想高远呢?
霍尔顿老师安多尼里说的一句话深深的映在我的心里: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
只要存在,总有转机,不轻言放弃,不仅适用于青春期的他们,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