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传媒滤器

写作者:冷清秋     日记本: 升沉不过一秋风

日期:2011年08月03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511

   这个夏季象街边上的无花果树,舒缓散漫地结着果子,一颗一颗,毫无刻意。也许真是到了一个相对淡定的阶段,心境如水,在低处静静流淌。谁说的2010人类毁灭,从未相信过。
   雨与夏在较量,人们坐收渔翁之利,窃喜快意。这样的人与自然之道在三国里随处可见。只可惜,那时没有电媒,否则诸葛孔明只需要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发布东吴招亲的消息就可叫周瑜痛死在“赔了夫人又折兵”,而非大街小巷人声相传“刘备要做东吴的女婿”。这便是传媒。除此之外,烽火戏诸侯也是古代传媒的一个败笔。
   看来,传媒的泛化和毒性是其自然属性,人们越来越被传媒感染甚至中毒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从生存的环境到碗里的菜饭,人们怀疑恐惧的东西越来越多。那些从众心理中有多少权益从众和反从众?很不乐观。说实在的,能够抱着灾难里看花的心理已经很不错,但依然脱离不了真从众。
   传媒大搞眼球经济、耳朵经济,否则无钱付电费无钱运作,怎么传媒?如此这般,心无寸铁的人们天天都在乐此不疲地接受伤害,尤其是孩子。娃娃在肆无忌惮的腐败、灾难等精神垃圾里找奶吃,如何健康成长?在传播学里,色情、暴力、失实都属于精神垃圾。如何科学利用媒体是科技对人类的诘问。传统派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公器”,它的内容必须有益于社会健康和社会进步,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自由派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乃“自由的卫士”,它有权自由地传播受众需要的各种信息,受众也有权自由地收看他们想看的任何信息。
   其实,传媒对孩子们的侵害问题早有人研究,但没有办法消除。1982年,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茨曼(NeilPostman)出版了一本电视批评著作《童年的消逝》,力图证明这种忧虑正在北美地区变为现实,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波茨曼认为,童年理念能否存在主要取决于当时社会的大众媒介形式。他提出了两个相应的命题:印刷媒介有效地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相隔离,由此发明了童年;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导致童年在北美地区的消逝。所以,自电视存在的那天起到妇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捍卫童年成了全人类的癌症按钮。
   半年前,一部由香港拍摄,日本、香港色女主演的烂色情片开始在网络上炒作。那样的东西如何禁止,我们的法律如何发挥作用,我们的孩子如何保护,我们人性中的邪恶如何不被诱惑?哈哈,就差给中宣部写信投诉了。今晚排练肚皮舞时,我的夏普再次死机,美女们被这传媒硬件搞得很恼火,纷纷表示没有音乐哪来的舞蹈情绪。还好,有位美女刻苦训练精神可嘉竟然把音乐录制在自己的手机里,各位在嗡嗡中,大快朵颐。
   解决传媒污染的办法:其一、在公共制度方面,我们是否有一个真正的传媒滤器?其二、 在为人父母方面,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切断染缘,从孩子生下来开始,从父母自身开始。其三、给孩子好的纸媒,并且抹上蜂蜜。
   如此,雨声愈来愈大哪里是酷夏。
  
  
   ## 上午步行去ym接手第一个ZCA,内心里的那点担心被蓝色文件夹里少得可怜的资料抚平,对我而言那是一片海。23页资料带回来,10分钟详阅,决定:按自己的思路进行,适当考虑参与者的情绪。对死者和生者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水和大地更安静、祥和。
  
  

完成时间:2011.08.03 22:49:2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