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敦煌印象(三)

写作者:倚窗听雨luyan     日记本: 青春的印记

日期:2011年08月10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515

   次日清晨,驱车去了敦煌莫高窟。记得第一次来这里那是16年前,高大的牌楼,放在空旷的大漠也显得低矮,时过境迁,这里绿化美化都有现代化的气息,森郁的“鬼拍手”高大挺拔,暗灰色的树叶像手掌张扬着,随着人流我们逐次来到了今天开放的15个洞窟。曾在第一次游览的时候知道敦煌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教科书中写到它是东方的卢浮宫,以精美的笔画和雕塑闻名于世,却从未追求为何要叫“莫高窟”当女儿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只以那是他的名字,没有为什么塞责,谁知女儿对于我的答案心生怀疑,去追问洞窟解说员,解说员告诉她:因为莫同漠,洞窟凿在沙漠的高处,故而叫莫高窟,女儿为问题的完满解答喜不自胜,我却为自己的敷衍塞责,不懂装懂而汗颜。
  
   进入洞窟,那倒扣的方斗形窟顶,镌刻其上的海藻类图案,佛像、飞天、伎乐、仙女栩栩如生,既分解压力,防止了窟顶的倒塌,又将水木相生,水火相克的五行法则演绎的活灵活现,窟壁四周到处画着佛像,飞天、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虽然历经千年,色彩依旧鲜艳,讲解员告诉我们那些鲜艳的色彩都是来自西域的稀有宝石中提取的,因为氧化缘故,故而有些色彩已呈黑褐色。游客各种各样。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指点着壁画,唏嘘叹息;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余秋雨语)窟壁时而可见的长方形粘贴印痕,那是强盗们掠夺文化遗产的佐证,当女儿透过小小的藏经洞,听到曾经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掠夺我国大量经卷、文物、壁画时气愤填膺。喃喃着自己将来怎么样?我想孩子的理想或许就是这样在不停的经历感悟中笃定的。高大的坐佛,修长的睡佛,既是我国雕塑艺术的瑰宝,又是文化艺术的明珠,正如余秋雨先生说:“如果仅仅为了听佛教故事,那么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泽就显得有点浪费。如果仅仅为了学绘画技法,那么它就吸引不了那么多普通的游客。如果仅仅为了历史和文化,那么它至多只能成为厚厚著述中的插图。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得多。”的确,莫高窟神奇的让人唏嘘,让人无法言表。带着自豪,思考,满足,走出了莫高窟,还为那高高坐佛丰润的红唇牵引……
  
  

完成时间:2011.08.10 13:40:5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