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字典中“探”的本意是寻求、探索,,那么“探究”就应该是寻求到底,从问题找到本质。在以导学案为抓手的高效教育综合改革中,恰如其分的探究点无疑能够为课堂思维碰撞提供凭借,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课堂中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中得到成长。
今天早晨,听了z老师执教的《中华民族最强音》,突然间有了一点顿悟:探究点要是在直接能够从文本中找到答案的问题上再多些思考和整合,或许,探究点就有了探究的价值。z老师针对本课设计了两个探究点:1.《义勇军进行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2、为什么把它定为国歌?课堂教学依此展开,穿插了据词定字义,按句式说话的语文能力训练。这两个问题,学生只要认真读文都能找到相应的句段解决问题,然而课题《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到底最强在何处?为什么是最强音?这个画龙点睛的课题学生是否真正认识了,理解了并且也学会了抽取有用信息,联系生活实际,深入进行解读呢?我小声问了问身边正在上课的小男孩,什么叫义勇军?何为号角!孩子茫然,重复着问探究点的问题,孩子指着课本上的话语叨念着,完全没有将问题的解读变成自己的语言,那么说明学生的理解仅限在表皮。
两个问题,虽然提起了整个篇章,却有老师已经设好了圈套,只等学生来钻之嫌疑,对于四年级学生还利用低年级的概括能力训练法,是不是会限制甚至阻碍学生语言概括能力,思维深刻性的发展呢?再者,简单的把这两个问题当成探究点他们真的能担当探究导学,启智提升能力的重任吗?因此,课堂中自然会出现,教师觉得没法拔高深入,学生只能重复着课文中的原话的生硬,干瘪、尴尬局面。没有了生成的惊喜,没有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缺失了以教材为范例,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高效课堂无疑又走了机械重复,枯燥图说的死胡同。因此,教师对于高效课堂不能追求形象,更要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上去把握好每个环节,创新,修改,完善中,找到适合自己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形式。即使这种形式与271大相径庭,即使这种形式成了传统和271结合生出的二不像,只要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只要让学生从中受益,这就是高效课堂!
余以为,本节课能否将探究点设计为“课题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最强音指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到他的确是强音而且是最强音?学生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原因:1.在抗战时期,他鼓舞了千万有良知的中国人,驱除外敌,保家卫国。尤其是歌词的最后一段鼓舞斗志,催人奋进。这就解决了z老师的第一个问题《义勇军进行曲》是怎么创作出来的。2.在传唱中,不仅中国人受到了鼓舞,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人民都得到了鼓励,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义勇军进行曲》对世界人民争取自由解放,勇敢作战的鼓舞作用,而且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最强音。3.在确定为国歌时,周总理的一席话,说明我们国家成立了需要居安思危,需要时时提醒大家。《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全中国人民传唱,其地位,其作用不言而喻,故而他理所当然被称为中华民族最强音。这样就解决了z老师的第二个问题,而且也能在师生互动中穿插进去朗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据此定义等语文能力训练的内容。而且关注了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大部分学生肯定针对这个探究点一眼看上去能够找到的就是创作过程,能力稍强的会将目光定位在将其定为国歌的过程,能力再强一些的则会生发开去,关注词曲的传唱过程,说到歌曲对世界人民的作用。这样每个孩子基于自己原有的基础,通过这节课的师生生生互动,彼此启发都会或多或少有成长。而且也能避免传统教学中按段落推进课堂教学,学生循规蹈矩,思维生硬的教学弊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参与面,而且还能让学生从中隐隐收获到文章命题的方法,围绕题目组织材料甚至安排顺序的方法。长此以往,发挥教材是例子,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有综合性的提高就能实现。(与z老师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