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名称不知道是不是更好一些,反正自己对所谓的传下来的《24孝》认同度偏低。不是讨厌它想彰显价值,是接受不了达成目的所采用的手段。这手段倡导一种社会价值,同时,打压了其他社会价值。这两种价值摆放在一起时,人们会发现它们是同等重要,同样值得社会成员遵从的。说一件事时,把它说到极致,不惜忽视、牺牲或客观上贬低其他的事情,这样的状态让自己感到郁闷。在说悌和对子女的善良、关爱时,就不顾所谓的孝了吗?!
大概孝说不完天下所有的价值与规范,纵使有“百善孝当先”这句话在。
看了所谓的新24孝的内容,觉得这些提醒和对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尽关爱之责等方面方法上的建议真是不错。多视角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建议在稳定、提升父母的安全感、价值感、被认同感,降低疏离感、抑郁和焦躁情绪等等方面常常是有效的。比如,其中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一条,会让父母的回忆多些正面因素,会从积极的方面重塑他们过往的记忆。针对父母的长处明知故问、向父母请教饭怎样做更好等小伎俩也会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的。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这些都让父母感觉了自己对于子女的生活来说并不完全局外人。
能做到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仪式对观念形成的作用固然不能被无限放大,也不能对其可能发挥的作用视而不见:有时候行为会促进个体态度的改变。这大概是自我说服的一种情形吧。当然,认知失调理论对自我概念相对独立且比较清楚的人群更为有效一些。
2012年08月20日16:34 今天在等这个 [补记] 新华网合肥8月20日电(记者李斌、杨维汉)
2012年8月20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薄谷开来、张晓军故意杀人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薄谷开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张晓军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九年。
......
上午9时整,审判长胡权明宣布开庭。审判长查明被告人身份后,宣读刑事判决书。
......
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薄谷开来伙同被告人张晓军采用投毒的方法杀害他人,其行为均已构成故意杀人罪。薄谷开来犯罪情节恶劣,后果严重,且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论罪应当判处死刑。鉴于本案被害人尼尔·伍德对薄谷开来之子薄某某使用威胁言辞,使双方矛盾激化;司法鉴定意见表明,薄谷开来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但患有精神障碍,对本次作案行为性质和后果的辨认能力完整,控制能力削弱;薄谷开来在归案后向有关部门提供他人违纪违法线索,为有关案件的查处起到了积极作用;薄谷开来当庭认罪、悔罪,故对薄谷开来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张晓军在共同犯罪中受薄谷开来指使,起帮助作用,系从犯,且归案后如实供述了主要犯罪事实,并当庭认罪、悔罪,对其可减轻处罚。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充分考虑控辩双方意见的基础上,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判决结果宣布后,审判长询问被告人是否上诉,薄谷开来和张晓军当庭表示不上诉。法庭向被告人、公诉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送达刑事判决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