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谁教谁

写作者:妙逸     日记本: 等到拈花微笑

日期:2012年08月20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786

  故事一:
   一日读报,奶奶见了凑过来,感叹那则“三岁女童被遗忘在园车上命殒”的消息,祺儿也跑过来凑热闹打听发生了什么事。一向认为“处处皆教育”的祺妈,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进行“生命教育”的机会,于是给祺儿解说开了。并叮嘱说,以后要是万一祺祺也遇上这样的事,不小心被人遗忘在车上,第一不要慌张;第二遇到有人经过车旁时应拍打车窗并呼救,如果旁边没有人就不要盲目大喊大叫,保存体力;第三,可以找东西砸烂车窗……正说得起劲,祺儿不解地插话道:“那样就把玻璃打烂了呀!”祺妈顿时感到自己进行的教育是多么有意义,仿佛等着他的这个疑问,马上告诉他:在生命的价值面前,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你看司马光为了救小朋友打破了缸,大家都不会怪他,反而说他聪明。如果遇上这样的事,能让自己被救,就是打烂了玻璃事后去赔也不要紧,知道了吗?祺祺似乎仍有不解,他眨巴眨巴眼睛,过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不用打烂车窗,我就爬到驾驶座上去,那边的车门上有个按钮,我按一下,车门就可以打开了啊!或者把车门上的一个小杆子扯一下也可以打开车门啊~~” 祺妈顿时无语。是啊,不造成损失也让自己获救,这更好的办法为什么就没能想到呢?为了掩盖自己的失策,祺妈只好补充说道:“是的,你比妈妈想的办法更好。不过爸爸的车是这样的,不见得所有的车也是这样哦。有的车从外面锁了以后,从里面就打不开了呢~你的确可以先这样做,如果不行的话再按妈妈刚才说的方法做。总之,一定不能慌张,才能不断地想出好办法,知道了吗?”祺祺快活地点点头玩去了,剩下祺妈原地擦汗不止~~~~~
   反思:不要以为只有成人才会思考,不要在孩子跟前总觉比他们有经验、有办法从而高高在上。成人最容易陷入思维定势里去,真正有创造力的,反而是孩子。
  
  故事二:
   晚上下楼,楼道的灯坏了,一片黑暗。祺祺自言自语地说:“呀,黑压压的!”身为语文教师的祺妈,马上要为他纠正:“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不用‘黑压压’这个词,不能说‘楼道里黑压压的’,应该用……”祺妈忽然脑子短路,竟一时也想不起用哪个词了,自己小声嘀咕道:“黑沉沉?也不对,那是形容乌云之类的呀……”正思忖着呢,也就几秒的功夫,祺儿忽然说:“我知道了,应该是‘黑漆漆’!”准确!妈妈表扬了他,心里却为自己的年老反应迟钝难堪。
  反思:将此事说给死党听,她在电话那头笑说:“这是用你崽的聪明反衬了你的愚蠢而已~~~~~••”唉,有什么办法,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从此后要谨记,多向后生学习,后生可畏!
  
  故事三:
   周末母子俩在家,小子做《阶梯数学》(要谢谢冰儿送的好书)甚有兴致,不肯停笔。好不容易让他歇会儿,拿出《涂色》想让他练习一下,正好调剂一下用脑方式(这孩子似乎打小就对艺术缺少兴趣,偏偏当妈的又认为这个挺重要,关乎到将来学习潜力、创造性思考的问题),他不干。祺妈软磨硬泡:“跟我玩一会儿这个嘛!我们一起涂颜色嘛!我想涂颜色了,你跟我一起涂嘛~~”在这些方面,祺妈深知强逼的后果会很严重,一向不敢用压迫的方式,只能是哄着来、用软招。不料小子不接招,只是笑眯眯地说:“不想玩嘛,我现在不想玩这个嘛~~•”祺妈继续哼哼,突然小子冒出一句:“对不起,您拨打的用户不在这个游戏区~”此言一出,祺妈喷饭,继而为他的幽默所打动,不再罗嗦。唉,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此时他不想玩,就以后再慢慢来吧~
   反思:祺妈是个脾气很急躁的人,凡事说上几遍就会着急上火动气,祺崽的幽默让妈妈反省,何曾想过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纷争呢?光是嗓门大,就能让人愿意听自己的意见了?幽默啊,幽默,虽然它原本是智力过剩的表现,但既然从来没想过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事方法,那即便是个聪明人也不会有妙语连珠的灵光乍现——何况,祺妈本已年老思维迟钝,逐渐进入愚笨之列。幽默,最终还是源于一种豁达,一种轻盈的灵性。孩子,谢谢你让我笑过之后,重新思考我面对人生应有的态度。
  
  故事四:
   一日,祺爸老夫聊发少年狂,在家打倒立给母子看。祺妈一边叮嘱祺爸没做准备活动也好久没锻炼过了,要特别注意别伤了手腕,一边又不断地为他鼓掌喝彩,倒是祺祺有些担心地看着,不咸不淡地为爸爸加油。一星期后,祺爸开始诉苦,说手腕好像受伤了,祺妈一边嗔怪他当时要他别打了偏不听,叫不住,这下好咯~~~~一边替他找药。祺祺忽然在一旁说:“还不是你老是为他加油,他才不停的呗~~~~”顿时把祺妈给噎住。又过了一星期,祺爸说似乎还没好,祺妈瞅瞅旁边站着的祺崽,不敢再说什么。祺祺听了爸爸的念叨,语重心长地对祺妈说:“你看,有时候不要太为别人加油了,知道了不?”
   反思:我们总是想到要为别人加油,总觉得理所当然地应该为别人加油,却忘了分辨,有时这是不是在鼓动别人以伤害自己为代价去完成所谓的“自我超越”实则是一种虚荣的满足?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借了他们的慧眼,让身为成人的我们看见了曾经看不见的道理。
  
  结束语:“儿童是成人之父”,每一个孩子最初都充满了未被污染和蒙蔽的灵性。作为父母、师长、长辈,应当牢记这一点:在不断被他们惊喜的同时,诚恳地陪伴,不要总想我们能教给他们什么,只要老老实实地与他们平等对话,爱,即在此;美,亦即在此。
  
  

完成时间:2012.08.20 14:43:33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