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了汉阴的凤凰山。冬日的阳光里散散心。山中有名为擂鼓台的地方,据说是蜀魏相争时,两军在山下的川道里交战,张将军在此处擂鼓为自己的将士助威来着。在群山深处,过千米高峰上,要多大的鼓,要使多大的劲儿才可使几十公里外的将士们听得到将军传送的勇气和激励?
山深处的山谷间有古时修的梯田。“凤堰古梯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于咸丰、同治时期大规模建设,是秦巴山区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完整的清代梯田,被称为‘活态文化遗产’。”这里也是当地油菜花节的主会场。
晚间,看到了凤凰网刚推出的纪念路遥(1949.12.03——1992.11.17)逝世20周年的纪念专辑。日记的名字正来自于它。
名为《愚人的奋斗》的专辑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
一、总有一个路遥,总有一面镜子——重新发现路遥;
二、劳我以生,息我以死——一位作家的殉道;
三、千百万人都这样沉重——20年,土地上的命运依旧。
第一部分编辑给出的结束语是:
时间的放大镜,终将为我们呈现一个真正的路遥:他没有超越时代,他只是记录了时代。然而如果你面对毕节5个因取暖而闷死在垃圾桶里的孩子心生同情,便能理解路遥笔下“贫困”所带来的人世悲欢,“现实”所带来的真实凝视,“奋斗”所带来的人心抚慰。这是比写作才华更值得珍视的财富。对于依然在时代的沉浮中茫然四顾的人们而言,重新发现路遥,就是重新发现自己。路遥已远,路遥仍在。
2012年12月05日23:07 [补记] “他没有超越时代,他只是记录了时代。”觉得这话的还应有一句:他也只是记录了自己。
2012年12月05日23:11 [补记] 在同果儿众多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谈论中,仍没有谈及过路遥的倔强,对于他敏锐的眼光是提到过的。
2012年12月05日23:12 [补记] 在同果儿众多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谈论中,仍没有谈及过路遥的性格,比如倔强,对于他敏锐的眼光是提到过的。
2012年12月05日23:56 [补记] 说他目光敏锐,是指他对人的洞悉力和对社会的观察力让人惊叹。
有时候又感叹,正是这样一位有着敏锐眼光的人,却也甘愿用一块“布”遮住自己的眼睛,在黑暗中吃草产奶。
常常想,做事,尤其是做善事,持久的动力来源(不是动力本身)在哪里?需不需要这样一个动力源泉?信仰有危机时、行动遇到挫折时呢?
《特蕾莎修女:为我带来光明》(注:“我”上指她信仰的主神;也有译为《以我为光》的)中有过她对上帝的发问。这本自传是在她去逝后出版的,作者非特蕾莎修女本人。
还能记起也关注过的人是郭建梅,曾患重度抑郁症。她是我国第一位专职公益律师。
2012年12月06日00:07 [补记] 读了这样的一段话:“我是觉得,不管什么原因,如果一个人对他人付出过,那么他的潜意识里对于自己付出的对象就会有关注,他会下意识的希望自己的付出要有一些结果,这样在心理上他会感觉到平衡,可能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存在感。就像愿意做好事的人,要从中得到存在感一样。”
自己想的是:
首先,人的利他行为的动机是多样的。
其次,一个人对自身社会角色认同的越多,相对不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来。
再次,觉得一个人对曾经帮过的人持续的关爱和关注的原因是复杂的,具体是怎样的,自己没梳理过。认同“要从中得到存在感”,同时也觉得这只是原因之一。其他原因。比如是标识这个人所认同价值的需要、是互动甚至是依靠的需要等是不是也是原因之一,自己没有调查过,只是觉得它们是的。然而,这也并不是全部。
对文中提到的“潜意识”、“下意识”这样的词语可能在描述你说的那种情境时是不太准确的,那想法是意识中的东西而非潜意识里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