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暴力内容有目共睹,频率与强度可是不低。
羊羊们表现出的善良、友爱、智慧这些+能量,压根不是频频出现和剧烈暴力场面所展示的“魅力”的对手,小观众们记不住该剧想传达的+能量,这些引不起小观众的兴趣和注意。
即便是在有成年人引导的情况下,倘若这种引导不是持续和有理有据的话,所谓想传达+能量这一“初衷”的效果也不会很理想。倘若一部剧需要成年人耐心的引导才可达到传递+能量的效果,这样的剧真让人猜疑制作的目的。
情节本来可以让好的东西多少留点在小观众的印象里的,只是情节的发展最终都逃不过暴力这一环节,这样的结构隐隐传达出来的和强化的是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是不被禁止的行为、可被接受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的观念。长期观看含有暴力内容节目的人会降低对暴力行为的敏感程度,也即对暴力脱敏。
这是社会塑造(社会施加于人的影响),也可以说是社会学习(人从社会那里取得的)。
在只盯着做强做大产业观念和理性之间转向后者,是好事情,也很是难得。
2013年10月14日17:32 为什么接触媒体暴力能够增加人们的攻击性 [补记] 有四个明显的理由可以说明,为什么接触媒体暴力能够增加人们的攻击性:
1、 “假如别人可以这样做,我也可以这样做”当人们从电视上看到某些角色实施暴力时,有可能弱化他们以往所习得的对暴力行为的抑制。
2、“他们原来是这样做的!”当人们从电视上看到某些角色实施暴力时,他们便可能去模仿,并搞明白这些人是如何去做的。
3、“我想我现在感受到的一定是攻击性感受。”观看暴力节目使人们更容易感到愤怒,而且更可能促使人们仅仅因为启动效应而做出攻击性反应。因此,一个人可能会将自己轻度的恼怒错误的解释为愤怒,并且更有可能对人拳脚相加。
4、“还是凶残的拼杀;看看其他频道在播些什么?”观看了大量的暴行,似乎不仅减少了人们对暴力的恐惧,而且还降低了人们对受害者的同情,由此而使得人们更容易容忍暴力,或许也更容易导致人们作出攻击性行为。
——【美】艾略特•阿伦森 《社会性动物》第六章《人类的攻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