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偏见并非不可接受

写作者:胡杨林边的看客     日记本: 幸福依然在路上

日期:2013年11月26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60

  11月25日,也就是昨天是“国际反家庭暴力日”。
  陕西省妇联开展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其中包涵了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内容)显示,“在整个婚姻生活中遭受过配偶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6.4%,其中,明确表示遭受过配偶殴打的已婚女性为11.9%。全省县以上妇联受理各类家庭暴力投诉年均1500-2000件次。”(转引西安新闻网,2013-11-26)
  
  “1999年11月5日,由多米尼亚共和国提议,60多个国家支持,第54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第134号决议,将每年的11月25日定为“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其目的是作为一种机制来提醒各国政府:有责任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这是为阻止悲剧发生而采取的全球行动。”(转引自网络)
  
  就两性之间导致暴力的愿因来说,文化因素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出于文化因素产生的歧视和偏见使许多人觉得采取施加暴力于另一方是解决问题、缓解压力、转移负面情绪、发泄积郁理所当然的方式。在习俗、观念的掩护下,这方式虽说不上怎么的好,却也算不上有多么坏,偶尔为之也在常理之中。
  
  同样是在文化层面,如今男权主义仍旧是性别歧视与偏见产生、保持的主角。主流研究者将当下的男权主义划分为敌意的男权主义和仁慈的男性至上主义两大类。这方面的研究显示,对于仁慈的男性至上主义态度,女性的认可程度大于男性,这是差异之一;差异之二表现为在较为能接受仁慈的男性至上主义的女性中,学历高的多于学历相对较低的。
  显然不能只说,仁慈的男性至上主义更具欺骗性。从性别角色方面讲,仁慈的男性至上主义的存在与被接受是受到男性与女性态度共同支持的。从中也可以看到隐性的性别歧视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
  
  不可忽视的是,联大会第134号决议强调了政府的责任。
  
  


2013年11月26日10:24    白丝带 [补记]
    1960年的11月25日,多米尼加共和国的米拉贝尔三姐妹因为她们政治上的进步主张而被残酷地暗杀了,人们称三姐妹为“永生的蝴蝶”。这一悲剧的发生唤醒了人们的社会意识,世界各国的妇女活动家们自1981年起,每年都在11月25日到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这16天里开展大规模反对暴力、消除暴力的宣传活动。
  
   1985年,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提高妇女地位的《内罗毕前瞻性战略》,突出强调了针对妇女的暴力问题。
  
   1989年加拿大一名男子对妇女运动心怀不满的暴徒,认为他的发展机会都被优秀女性抢走了,他枪杀了14名年轻的工科女大学生之后自杀。1991年11月25日,加拿大的一群男士认识到自己有责任站出来反对妇女的暴力,决定将佩带白丝带作为个人宣言,表示佩带者承诺本人决不参与对妇女施暴,并且对针对妇女的暴力决不保持沉默。短短六周内,加拿大约十万名男士佩带了白丝带,还有很多人加入了关于男人施暴问题的讨论。白丝带作为反对暴力的标志,象征着男人对男人的暴力不再宽恕,不在沉默。每年的11月25日,都有男性戴上白丝带。目前,白丝带活动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为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而开展的以男士为主要对象的宣传活动。
  
   1993年,联合国发表了《消除针对妇女的暴力宣言》,第一次给“对妇女的暴力行为”下了定义:即不论发生在公共场所或私人生活中,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上或性行为上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宣言》指出,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是对妇女人权和基本自由的侵犯,是男女不平等的结果。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反家庭暴力也是大会的一个主题,并成为通过的行动纲领的一项重点内容。
  
   1999年11月5日,由多米尼亚共和国提议,60多个国家支持,第54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第134号决议,将每年的11月25日定为“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将白丝带活动推向了高潮。
  
  ——摘自网络

完成时间:2013.11.26 08:47:57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