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又说多了

写作者:胡杨林边的看客     日记本: 幸福依然在路上

日期:2013年11月28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14

  大半夜的,同一个初中的学生对话(在日志后留言)。
  
  只有一个选项的话,选择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选择的,还存在一种可能,那就是当前的结果是“被迫”的接受导致的。
  这不是狭隘与否的问题,狭隘是某种程度上的存心回避不谈,是有意视而不见。
  
  在他《地心引力》的引文后贴了刊登在2013-11-27《中国青年报》上的文章《欧洲科学之旅》。
  在关于能力(谋生、养生)的引文后讲了其他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识别他人关爱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甄别能力等等)对人同等重要。同时说了这样一段话:“记得有位美国教授对自己的一位中国籍学生说他周一到时周五信仰科学,周六到时周天信仰上帝。他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他的这位学生的论文是基于无神论立场撰写的,担心论文因此在信仰基督教的导师那里通不过。这个例子让我认为真正的宗教信仰与科学的治学态度是不矛盾的。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期待......”
  在关于音乐的一篇引文后也留了言。
  
  自己这样做不是想影响他什么,是很想提供些东西,好让他觉得除了他现在眼中的东西外,还有许多许多与之不太一样东西。
  
  有了选项,才谈得上选择。
  
  说到这儿,想起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没有独立精神。
  倘若几个人的爱好志趣相当,都对同一类事情乐此不疲的话,那又依据什么就判定了这几个人中的他者没独立劲儿,只是依附呢?
  自己不喜欢解释,听了那样的判定基本上没说过什么。在这样的场景中,损失最大的还不是被判定者。要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这样判断对下判断的人的损害不可谓不巨大。认知的偏差不只存在于一件事上,它会在与之相近的多个领域发挥作用。判断老是出差错的话,不总是好事吧?!
  
  在自己看来,跟班与随从的区别还是蛮巨大的。
  
  
  
  
  
  


2013年11月29日09:27    想花的味道 [补记]
    院里的桂花开了。不知道是不是气温过于低的缘故,花香很淡,凑近了才能闻到。摘了些放在屋里头的书桌上、床头边。看到时,会想起花香的。


2013年11月29日10:23    会弹钢琴的刽子手 [补记]
    
  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M**会写迷人的诗词、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素养和知识的差别,容许我窃取王阳明的语言来解释。学生问他为什么许多人知道孝悌的道理,却做出邪恶的事情,王阳明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我个人的解读里,王阳明所指知而不行的“未知”就是“知识”的层次,而素养,就是“知行的本体”。王阳明用来解释“知行的本体”的四个字很能表达我对“人文素养”的认识:真诚恻怛。
  
  对人文素养最可怕的讽刺莫过于:在集中营里,纳粹要犹太音乐家们拉着小提琴送他们的同胞进入毒气房。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
  
  在我们的历史里,不论是过去还是眼前,不以人为本的政治人物可太多了啊。
  
  


2013年11月29日10:25     [补记]
    “会弹钢琴的刽子手”是龙应台在台大法学院演讲中的一段话。

完成时间:2013.11.29 00:06:38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