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又见母亲

写作者:霜叶     日记本: 留不住的脚步

日期:2014年01月06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184

  昨晚我又梦到母亲了。母亲对我说想吃莓千张……我要去出差,于是我让妹妹去买……我在等车……我想让母亲留在家里,母亲说想和我一起去……
  
  母亲离开我们快一年了,对于母亲的离去,我充满了无尽的自责和愧疚。我自责不应该让她过早出院,而应该留在医院继续接受治疗;我自责不应该让她回到乡下,而应该让她在我家住上几天;我自责她抚养我先后五年去卫校和医学院读书,在她需要我的时候,我却没能挽救她的生命于垂危;我自责她生命的终止不应该由我这个做女儿的来认定……
  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当时我就没有意思到死亡已在向她逼近,为什么当我妹妹说“妈妈走了,走得很安详”,我掐她的人中、合谷,看到她呼出了一口气的时候,我会认为这是最后一口气,却没有想到为她做最后的心肺复苏,只是慌乱地给哥哥打电话;为什么……为什么……直到送别她老人家的最后一刻,我才突然想到其实我还有很多可以为她老人家做却没有做的事……
  母亲是2008年5月诊断患有心脏病的。那段时间我在市委党校学习,有一次周末回家,母亲对我说上楼头晕,于是我带她去医院做检查,结果发现她的心跳有早搏,心脏有代偿性的肥大,从此药物便陪着她渡过了她风烛一样的岁月。我以为母亲会象外婆一样活到95岁的,可她没有,她在离83岁生日还差59天的时候撒手离开了我们,带着儿女们无尽的思念离开了让她深深卷恋又奉献一生的我们……
  
  母亲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农历1930年2月27日,母亲出身于天门拖市一个贫寒的家庭,17岁远嫁京山台岭。和我父亲结婚的最初那段日子,由于奶奶外出太久,她不仅要完成别人委托的织布、浆布(旧时布织好后浆洗的过程)的工作,而且家里也断了粮、油,她只得外出挖野菜度日,还好邻居家张奶奶借了米粮给她,并协助她完成了浆布才得以按期向别人交货。母亲常说这是她远离父母,独自面对人生最困难最难忘的一幕,也是她生存能力的一次检验。母亲一生生育了10个孩子,最后抚养成人的有我们兄弟姐妹6个。为了养育我们成人,就算是一棵树也被榨干了抽空了。母亲常对我们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的心头肉,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她的担心中长大的,谁要是有个头痛脑热的,在那个医疗条件特别差的年代,她除了抱着孩子去那个条件简陋的诊所求诊外,就是脆在菩萨面前祈求神灵的保佑,祈求菩萨即便折自己的寿也要保佑孩子快快恢复健康。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第二个女儿由于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母亲要外出务工,奶奶也不可能把三个孩子都照顾周到。于是她的二女儿每天就坐在大门坎前伸出头企盼着她的回来,向她说:“妈妈,我饿……妈妈,我饿……”二女儿是她夭折的4个孩子中唯一一个会喊妈妈的,二女儿的离去,是她一辈子的内疚。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母亲幼时便随父学习裁缝,在解放前织布纺纱,为人作嫁衣裳是她的主要工作。她的裁缝手艺是我们那十里八乡最漂亮的,给人做了几十年的乡活(旧时做衣服都是亲自上别人家,往往去一家便将全家人的衣服做好了才离开称做乡活),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我们一家人都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棉衣。母亲留在我脑海中最早的一幅图象就是她坐在临街的窗前缝制衣服的情景,而且她缝制衣服的时候都是在晚上和农闲的冬天。那个时候集体生产下地干农活大于一切,所以,她总是白天在地里和村里的妇女一起干活,晚上再给别人裁缝新衣,我父亲和会拿针的我们都会帮忙绞扣扮子,缝衣边,以便让她尽快缝好一件新衣。有时候我们这些小家伙们绞的扣扮子和缝的衣边不合格她便折了重做,但从来不批评我们。母亲一辈子任劳任怨,从不叫苦叫累,虽然母亲身材不高,但她干活从来没有输给别人。1972年至1974年,是我懂事以来我们家最困难的时期,大姐已经出嫁了,哥哥也才十五、六岁,奶奶也瘫痪在床,母亲刚刚生下么妹身体健康状况也很不好,全家八口人只有父亲一个健全劳动力,全家只有吃饭的嘴没有干活的腿,加上1971年秋我们家新建房子时借支了集体的口粮,所以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就成了父母的首要问题。母亲不得不拖着病体带着十多岁的我,去山上砍柴,去地里挖野菜,去收割完庄稼的田地捡拾散落的谷穗子。一天到晚母亲总是忙完集体的活再忙家务活,照顾完老的再照顾小的,她就象个机器人一样,有时候我一觉醒来,她还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缝衣服。为了解决全家人的吃粮短缺问题,母亲在集体分的自留地里不敢种疏菜,而是种红薯、土豆、萝卜以作为主粮,生活虽然如此坚难,但母亲从不会让我们饿着、冻着,哥哥姐姐们穿过的旧衣服通过母亲的巧手又会变成小妹小弟的新衣。穿乱的球鞋母亲也从不丢弃,她会把鞋底子留下再做一双新鞋邦缝在旧球鞋的底子上,让我们又有了新球鞋穿。
  母亲的一生与人为善、珍惜亲情和友情。母亲一生只有一个弟弟也是英年早逝,父亲也是独子,但母亲和父亲为人善良朋友特别多,遇到别人有困难总是解囊相助。母亲一生吃斋念佛,尊敬长辈,客礼待人。无论家里多么的困难,只要来了客人她都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就算是断了米粮也会立马去邻居家借,特别是家里经常断粮的那段时间,家里总是有一些远亲会到家里来做客或是办事路过时来家里看看,母亲总是忍痛拿出仅有的米粮盛情款待客人,那怕是让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苦一点也不会亏待了客人。母亲非常孝敬敬老人,奶奶晚年患老年痴呆症、后又中风,吃喝拉撒都要人侍候,那时我们兄妹都很小,照顾这样一位老人在没有任何兄弟姊妹帮助的情况下,母亲一个人任劳任怨,并从此落下了头晕头昏的病症。母亲还要去照顾远在几十公里外的外婆,外婆中年丧子,两个孙子又在外打工,一个人在家生活很是不便,母亲和父亲便隔三差五的轮流去看望她,替她送粮担水,请医治病。尤其是在七十多岁高龄的时候,有时候赶不上便车还要走几十里的路才能到外婆家。母亲一生把生命中每一位亲人的健康、安危都看得比自己还重。晚年的母亲也可算得上是福寿俱全,由母亲和父亲一脉传下来的子孙目前共有33人,无论谁的生日母亲都记得清清楚楚。母亲会将孩子们平时给的零花钱集攒下来,逢年过节再寄以美好的祝愿送给孙辈们。母亲不仅对她自己生养的六个孩子及子孙们痛爱有加,对两个舅侄及子孙们也是无限牵挂,我理解母亲对早逝的弟弟的这份亲情和爱心,在母亲的要求下,我把她的舅侄孙女荐引安排在了我工作的城市,对此母亲很是欣慰,也是我做女儿为母亲尽了一份孝心。
  母亲没有读过书,但母亲有着良好的修养,是一个智慧的女人。母亲晚年在我这儿住的时候,我的同事和朋友都说我母亲一点不象乡下人,而是象一个城里有知识的人。我的母亲与她同时代的乡下妇女相比,她的心胸、她的视野的确比一般人要高很多。无论生活多么坚难,母亲始终有一种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母亲人缘很好,无论她生活在乡下还是城里,她都能凝聚周围的一般人。母亲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重男轻女的观念在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前,在农村是相当普遍的,母亲虽然也有把白米饭给儿子吃,让女儿们和她一起拿萝卜当主食的时候,但是在孩子们接受教育这些大事面前从不含糊。不管自己多苦多累,不管来至周围的议论和压力有多大,不管村里人如何议论我们家是“超支户”,母亲让我们接受教育的思想不动摇,而且坚持女儿和儿子一样对待。母亲常说,只要孩子愿意读书,能读书,决不阻拦。所以,母亲虽然穷,但母亲养育的孩子在十里八村读书是最聪明的。对于孩子们的婚姻母亲也是充分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意见,从不横加干涉。母亲还是一个与时俱进,懂得新思想、新文化的人,虽然她不认识字,但她能把看的电视剧情完整的讲给我们听。母亲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事,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夫为人妻,教会了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母亲老了,母亲走了。母亲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精神才富和永远的追思。
  子欲养而亲不待,只有经历了双亲的离去才知道这句话的刻骨铭心。
  母亲在世的时候,也和我谈起过她的身后事,我曾对母亲说,我不会哭。母亲也说她走了,让我们不要哭。我说不会哭是想让我们母女在谈及她身后事时显得轻松一些,我也是想在她生前尽量把她照顾得好一些。没想到她走的时候,我们真的没有哭。没有哭不是我们没有悲伤没有眼泪,而是因为习俗的原因我们不能哭。或许是母亲不想让我们哭,不想让我们因为她的离去而过于悲伤,而只想让我们默默的多陪她几天,所以冥冥中她离世的日子菩萨也作了特别的安排……
  我们不哭。我生的伟大、死的吉祥的母亲。您一路走好!

完成时间:2014.01.06 11:54:5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3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