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传统的,现代的

写作者:胡杨林边的看客     日记本: 幸福依然在路上

日期:2015年02月10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00

  前几天看了1月18日凤凰网.大学问在北京举办的《激辩转基因-谁有资格谈转基因?》的文字实录,今天又看了视频。(文字:http://news.ifeng.com/exclusive/lecture/special/zhuanjiyin2015/,视频:http://news.ifeng.com/exclusive/lecture/special/zhuanjiyin2015/raoyi.shtml)
  
  *主持人: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人类研究所所长)
  
  演讲嘉宾:
  饶 毅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前院长)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顾秀林 (云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刘 兵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胡瑞法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
  田 松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赵南元 (清华大学教授)
  姜 韬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 看完后,想到的是坐落在柏林的德国医学历史博物馆(就知道这一个),也就是说自己想到的是医学及其发展。
  
  那个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植物、动物的标本,也有陈列有矿物、金属粉末。这些东西都曾经是当“药物”使用的。博物馆也展示了许多医疗器械,古代的,近代的。这些都足以说明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德医”或都是“日耳曼医”。
  自己不以地域、民族对医学、医疗方法和技术进行分类,觉得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这样的分类要好许多。
  目前,植物依然被用作治疗,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现在用的是其提取物。植物入药变得越来越有针对性、有效性,也愈加安全了。
  德国医学历史博物馆显然是以时间为维度的,展示的也是医学在那个地域发展的过程。
  
  现代医学的出现与发展壮大,不仅仅是因人类对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生物体的了解的加深,对传统医学理论、方法的扬弃,医疗观念的变化,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也在于人们基于实践的对医疗中新技术、新观念、新方法的信任,对现代医学效果的认可。
  
  对新东西的抵抗似乎是人类的天性,我们这里也不例外,似乎更甚些。用天性这词是因为这类态度和行为接近人的生物性本能。这类抵抗不是人们对其弊端与副作用的警惕,更多的是对其整体的反对。想想看,人们对电视、寻呼机、手机、家用电脑这些东西和网络、诸多的互动交流平台的最初态度是怎样的呢?现在又如何呢?
  
  提起态度,应该想到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个方面,正是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组成了态度。这不是哪个人认定的,是众多人从对现实的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在某人对一个人或事物有负面认知和情绪时,他或她通常会产生逃避、抵制、控制、消灭对象的行为倾向。刻板印象的负面作用就是如此。
  
  态度当然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从众心理是可影响它的因素之一。站在人社会化的角度,有信息性从众与规范性从众之分。二者影响的大小因人而异,也取决文化、习俗。除此之外,要说还有什么的话,“主流话语”氛围的力量也不能不考虑,只不过这已不完全属于从众的范畴了。
  
  德国医学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大多数东西和器物不可能再走出博物馆,再在那个地界上发挥医疗方面的作用了。
  
  传统的留在了博物馆里,现代的在生活中行走。至少,在医学方面,他们是那样干了。
  
  

完成时间:2015.02.10 10:00:49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