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看了《河西走廊》第6集《丝路—河西走廊成帝国经济命脉》。
* 自汉帝国以来,作为丝绸贸易集散地的敦煌运行到东汉末年已经破败不堪。到了三国时期更因连年战乱与内地隔绝。期间,虽有西域商人来这里贸易,但因经常遭到豪强的阻挠和盘剥而怨声载道。
仓慈,三国曹魏时敦煌太守。为了恢复西域和中原的贸易往来,他实行了一系列对针对性的政策。一是对到洛阳进行贸易的商人由政府发给补助;二是凡是在敦煌进行贸易的,按官府制定的平价进行交易;三是派吏民护送商队,保证客商的安全。
在仓慈的努力下,东西贸易凋零许久的河西走廊达到了一个商贸繁荣的高峰。
根据其它资料,仓慈在任期间,也有官府出面与西域商人进行交易的情境。估计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鼓励来自西域商人来此贸易。
* 张掖,魏晋南北朝时,因中原战乱,西域商人只能在此进行交易,促成了张掖的东西贸易重镇的地位。
隋统一后,负责管理河西走廊诸地的大臣裴矩受仓慈做法的启发,为恢复与发展通过此的东西方贸易,通过推行降低关税,甚至免除税款、给予西域商人尽可能多的商业利益等政策,使得贸易活动的内容大大增加。他还鼓励西域商人与官府直接开展贸易。
结合其它资料,自己有了这样的看法:这时,通过河西走廊进行的东西方贸易已不局限于民间的商贸往来了,官商(中原政权)也渐渐出现。这时的官商也不同于仓慈时期的官商,它似乎更倾向于政府的直接参与和博利。
裴矩,编撰了三卷本的《西域图记》,完整、详细地绘制了中原经过河西走廊通向西方的三条路线。
2015年03月11日19:10 粟特人
[补记] 据片中所说,粟特人,擅长手工艺制作,他们的陶器、银器、丝绸,甚至盔甲都是当时的畅销品。他们不仅销售自己的产品,还垄断了河西走廊上的国际贸易。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若此说为真,那么通过河西走廊交易的陶器、丝绸等就不是由东向西单方向的输出。陶器、丝绸由西向东输入的原因何在呢?若依据片子给出的“提示”,自己揣测,其原因可能是其在工艺、形制、花色等方面有独特的地方,也就是其在艺术性上更胜一筹。这也较符合粟特人“擅长手工艺制作”(片中语)和“绘画、音乐、舞蹈都非常发达”(其它资料中的表述)的特点。
片子中说,粟特人起源于张掖置下的昭武县一带,给出的根据是“昭武九姓”的说法(注:《新唐书》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不过,片子中的这个说法与其它记载和研究不相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