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将”们嘴里的战争是啥个样儿?网上这样的东西非常非常得多。
“我”眼中的战争是怎么回事儿,这方面的东西网上非常非常少。记下这事儿,是因为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wetlana Alexijewitsch)。
诺贝尔奖评委会这样陈述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理由:“她复调式的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与勇气筑起了一座丰碑。“(http://news.163.com/15/1009/08/B5FLA70L00014SEH.html)
觉得对获奖理由这样的翻译不会是十分准确的,苦难与勇气筑起的会是丰碑吗?
网上有一文章,就算作是“我”眼中的战争的一角吧。
http://culture.ifeng.com/insight/special/2015nobel1/#_www_dt2
2015年10月09日10:29 [补记] 秋依然浓烈,今天却不能读诗了......
2015年10月09日17:07 对授奖词另一种翻译 [补记] 现场宣读的授奖词这样评价阿列克谢耶维奇:“她的复调式书写,是对我们时代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http://culture.ifeng.com/a/20151008/44796988_0.shtml
2015年10月09日17:12 [补记] 万之在其著的《诺贝尔文学奖传奇》一书中多次谈到了对瑞典文学院授奖词的汉语翻译不十分准确的事儿。
注:万之,原名陈迈平,江苏常熟人。1990年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东亚学院中文系任教,现与妻子陈安娜居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2015年4月,瑞典学院(即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机构)将2015年翻译奖授予陈迈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