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过中国历史的人,对河姆渡应该都不陌生。河姆渡不在预先的行程中,既然回程经过余姚,顺便参观一下人类始祖的生活场景,感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也是大有裨益的。
考古发现都出于偶然,一旦被发现,深掘下去,一不小心就发现了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时期。
河姆渡的先民们,已经学会种植稻谷,驯养动物,用火,制造出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最好的工具,有了审美的萌芽,或者,审美就是与生俱来的。
那些七千年前的稻谷,出土时还是金灿灿的颜色,那些越来越精美规整的陶器刻上了先民们喜爱的鸟兽植物,他们用细细的骨针缝制兽皮衣服,他们把多余的野猪圈起来驯养,他们用木栏杆围起水井,保护水源,他们在潮湿的亚热带气候中发明了干栏式建筑,茹毛饮血的时代过去了,山洞不再是栖息的必要场所,人类活动的空间和自由度极大地提升。男耕女织的模式正在形成。
参观了河姆渡博物馆,在河姆渡遗址区看林立的木桩,走过先民生活的场景,阳光下,想象闷热的亚热带丛林旁,有大象河马鳄鱼的行踪,再远一点,有渡口,有先民用树木做的船只,附近,有茅草尖顶的干栏式房屋,孩子们在嬉戏打闹,男人们打猎回来,扛着猎物,女人们在升火做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实地考察有多重要。难怪古人成大家者,都有读书漫游的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