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秦淮情怀老师的诗评
文/残文
《赏黄河岸边夕阳风韵》
……残文老师个性微诗浅评
文/秦淮情怀
文学艺术作品贵在有特色,而鲜明的艺术特色也许可以说是形成一定的风格。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说到底,文学中的不朽的东西是风格,而不是思想”。 艾青也说:“怎样形成风格?把你认为正确的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坚持下去”。八十高龄的残文老师,思维敏捷,其微诗涉及题材相当广泛,但写得较多的还是乡土诗。能信手拈来,非常贴切真实地反映黄河岸边乡貌乡情、故土故人。如果说,乡土诗是文老的写作特色,那么,选取意象机巧,平中见奇,语言隽永流物,意趣横生,是他的艺术风格。囿于繁务俗事缠身,精力有限,下面就诗人残文老师近期的四首代表作品作一浅评。
《黄河人》
文/残文
舀碗黄河水 沉半碗泥沙
澄半碗泪。 泪里煮沸生活
泥沙里 播种希望
【浅评】黄河流域一直是诗人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其乡土诗反复吟唱的母体。因为热爱这片热土,热爱这里的父老乡亲,熟悉这里的风情、风俗、语言和文化传统。所以,极易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诗情、发现画意、发现不平凡的社会意义。起句乍看,似乎写一碗黄河水,“九曲黄河万里沙”,再平淡不过的日常生存状态,接着诗人不停留于对日常事物的叙述和描绘,而是“半碗泪。泪里煮沸生活”,“ 泥沙里 播种希望”,提升寓意,对平民百姓生活的琐屑、艰辛与疾苦的同情,使我们看到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联系,给我们“一叶一宇宙”之感。
《夜 来 风 雨 声--村姑的婚事》
文/残文
《夜》
犟合眼 翻过
一页严寒就是
崭新的春天
《来》
悄悄来 暗暗去
妹的泪
生怕桃花看见
《风》
芝麻大点的事
却将村子的
耳朵 灌满
《雨》
唾沫星子
能淹死人
却熄不灭爱火
《声》
娶亲的唢呐 嘀嘀
嗒嗒。越岭翻山
还能听见 泪的哭喊
【浅评】打破常规的新作,描述一桩村姑的婚事,使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描写与思索相统一,成功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妙的动态的诗中有画的意境。语言平实质朴,明明白白,不加修饰,但显得真切深刻。情感挥洒,也很自如,有窃喜的泪,“生怕桃花看见”,有难舍留恋的泪,“越岭翻山还能听见的哭喊“。灌满耳朵的闲言碎语,如淹死人的洪水,“却熄不灭爱火”。诗意厚重美丽,给人一种情意绵绵的审美感受。
《人勤春早》
文/残文
攒了一冬劲 骨节都在
歌唱。 讨几朵桃花露
梆子腔 吼得山摇晃
【浅评】这首诗,以梆子腔为主线,歌颂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主旨。攒一冬劲歌唱,描述一个“勤”字,“讨几朵桃花露”,反映一个“早”字。同样是一种情感的燃烧,不是赤裸裸的渲泄和疯狂的呻吟,而是意绪的节制和用词的把握。攒、讨、吼,三个动词使用,准确描摹刻画了农民勤劳朴素的精神风貌,使简洁的诗句表达出深广的内涵,令人体味出更多的东西。当下,浮华抒情与理性冷漠,掩埋了朴素纯正的诗学观念。诗人文老师则坚守着本真的情感源头并以自己的独有的才情维护一种富于人格意义的精神力量。
《草 帽》
文/残文
故乡捎来一朵云。戴在
头上 是一尊佛
坐在屁股下 是一位仙
【浅评】诗人的微诗,不仅比喻用得多,而且用得好,用得有趣。他把草帽比作“故乡捎来一朵云”。与宋代范成大的《浣溪沙•江村道中》:“薄云遮日午阴凉”一样,草帽功能也是遮日避暑。佛,是指觉者(有觉悟的人)或智者(有智慧的人)。仙,是指神话中有特殊能力、长生不老的人。从佛与仙的区别中,可以领悟诗意的奥妙所在。独立来看很平常的一顶草帽,在诗人丰厚的生命背景映照下,呈现出巨大的张力和深邃的内涵,简直大彻大悟,让读者感到浅薄和渺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