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齐东县

写作者:闲云孤鹤     日记本: 时光的印迹

日期:2024年06月05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183

  七十年代末就读过《老残游记》,后来,我自己也有了一部插图本《老残游记》,因此上这部名篇也就读过许多次。它虽是一部小说,但其史料价值不容小觑。
  读它,我自己就明白了许多事情。其一、刘鹗《老残游记》的年代,正是流经济南的黄河出现前后的时代,黄河是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才开始流经济南,那时候的这条河或许在人们的心里还是自亘古以来的济水,这也是济南城的来历。其二、那时候,济水也叫大清河。流经济南城区的有一条不太宽的河流,名叫小清河,它也是一条一直流到大海的河流。那么大清河在哪里呢?读了《老残游记》这才明白,现在的黄河就是当年的济水,也就是大清河。其三、老残经常渡过大清河去齐东县办事,平时他会由泺口渡河,冬天他就会直接打冰上走过去。因此也就知道了那时候的河北部还有一个齐东县,因为现在这个齐东县已早已不存在,所以它的大体方位我猜度也就在现在的齐河县以东吧,或者说在104国道的东部一带。因为《老残游记》终究是一部小说,真有没有这个齐东县我也是存疑的。
  由《老残游记》知道了作者刘鹗,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也越加了解了《老残游记》这部作品的价值和历史地位,也知道作者刘鹗在历史上的大家风范。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
   早年科场不利,转而行医和经商。入河南巡抚吴大澄、山东巡抚张曜幕府,帮办治理黄河有功,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还做过洋买办和经纪人。
  实际刘鹗在学术上的贡献还是在甲骨文方面,他本与王懿荣是好友,王懿荣给刘鹗显摆他的甲骨。刘鹗仔细观察后说道:这些刻痕应该是文字,这一发现非同小可。可以这么说,王懿荣发现了甲骨而刘鹗发现了甲骨文。
  刘鹗出身于官僚家庭,但不喜科场文字。他承袭家学,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音乐、算学等实际学问,并纵览百家,喜欢收集书画碑帖、金石甲骨。其《铁云藏龟》一书,最早将甲骨卜辞公之于世,“甲骨四堂”中的二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刘鹗的影响。而刘鹗所刊刻研究三代文字的《铁云藏龟》等书,更是其拓印、系统研究古文字及其演变过程的代表作。
  刘鹗总共收藏甲骨5000多片,成为早期出土甲骨的著名收藏家,对甲骨资料的保存和集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并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还识辨了40多个字,其深刻见解后来被日益增多的证据所证明。
  1903年,刘鹗从搜集到的甲骨卜辞中精选墨拓了1058片,以石印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共6册),罗振玉、吴昌绶、刘鹗分别为该书撰写了序文。《铁云藏龟》被后人评价为“研究甲骨文字的许多著作的开路先锋”,使甲骨文由只供少数学者在书斋里观赏的古董,变为可以研究的珍贵史料,由此扩大了甲骨文的流传范围,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如果刘鹗独占材料,或不容别人插手,那么甲骨文的研究工作,恐怕因此要延迟多年。虽然该书因出版较早、拓印不精,并收入了少量伪片,但是它为当时和以后的学者从事甲骨文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甲骨文由古董收藏转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可以说正是以这部书的印行为发端的。因此,对甲骨文字的研究,具有开拓作用的人当推刘鹗。可贵的是,刘鹗还第一个把甲骨文字介绍给了外国学者。1899年,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于首次来到中国后,与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许多名人学者结下深厚情谊,并见识到了刘鹗收藏的龟板兽骨,这才知道有甲骨文字的存在。
  在公园休闲偶遇一位90岁的老爷子,因几次在同一地点相遇,我俩也就有了交流。老爷子本是省安装公司的副总工程师黄老先生,因为我也是工程师身份,所以我俩的交流也就有了特别的共同语言。老爷子也算健谈,他还给我讲了他的家事和专业贡献。
  我问道,黄先生早年来济南求学,那你老家是哪里啊?他说,他老家是齐东县,现在属于邹平了。
  咦!齐东县?这么说刘鹗笔下的齐东县确有其所在了。
  黄先生大致给我讲述了当年齐东县的位置,他说,齐东县大体在章丘县的北部,往北一直到高青县,往南窜甚至都到了坝子、滩头一带。他说的坝子、滩头都是黄河以南的村庄,与我的老家的距离也就在十几公里以内,这对我有些震撼。补补课吧,网查完善齐东县的资料。
  齐东县是山东省下辖县。齐东县城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东到渤海湾,东南到青州,西南到济南直到中原地区,北连武定府直到京津地区,南接章丘,且有一条官道(台子镇尚有官道和官道里两个村庄)从此通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山东的布匹等物资经水陆到辽东半岛,把东北的粮食、药材、木材等物资运往齐东再转运中原、南方等地区。
  历史上齐东县出于黄河航道和南北陆路交通的交汇点,去济南府的船只要在齐东补充给养,整理货物;北上北京天津等地的货物要从齐东港下船转为陆路运输。所以齐东成为除济南府以外的水路交通枢纽。一时间齐东的客商遍布全国,一直影响到诸多大城市都有齐东路(青岛、上海、台北等地)。(史书记载,清乾嘉年间山东已形成好几个商品布输出区,如济南府齐东县每年从“布市”上汇集棉布数十万匹,“通于关东”;章丘、长山、邹平所产棉布多先汇集到周村,然后转贩东北。周村的布匹批发市场在此时兴起。)总之,这里财兴物繁,南商北客,市情繁华,河中船只白帆点点,有“小济南”之称。据说有一年,朝廷把齐州一年的军饷一次拨付到位,济南无法承兑银票和所需零钱。有人提议到齐东县试一试,结果,圆满解决了这一难题。从此“小济南”的美誉传扬开来。
  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在大清河南岸的赵岩口立齐东镇(即今山东邹平县台子镇旧城渡口处),受辖于邹平县。元宪宗二年(1252年),以齐东镇设立齐东县,隶属济南路。元、明、清均在此设立县城。至元二年(1265年),划归河间路(治所即今河北省献县东南)管辖。洪武九年(1376年),齐东县隶属济南府。1913年先隶属岱北道,1914年又隶属济南道。1927年废道制,齐东县直属山东省。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泛滥,在河南省的兰考县决口,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大清河不复存在。由于黄河水量巨大且流速极快,对河两岸冲刷厉害,岸堤坍塌严重,开始威胁齐东县城的安全。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为保齐东县城不为水毁,在县城以西9公里处修筑了一条近2000米的南北大坝----梯子坝,目的是防止黄河河道南移,确保齐东县城安全。
  到了光绪十八年(1892年)黄河水再次泛滥,冲毁梯子坝300余米,河道南移,县城被淹,仅存东南一隅(台子乡志载)。1893年部分县衙和居民迁至新城(今台子镇院新村东)。清政府想把县城立于此,当时已建成护城河和土圩。不知何故,继续建城工程中止。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齐东知县康鸿达奉准迁城于九户镇。至此,繁荣长达640年的齐东县旧城长眠在黄河滩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齐东县属惠民专区。1956年3月,齐东县、高青县合并为齐东县(驻地高青县田镇)。
  1958年9月齐东县大部划归邹平,另一部划归博兴,恢复高青县。至此齐东县一词不复存在。
  你看,一部《老残游记》牵出这诸多事情,我想,无论何种疑问,只要记忆尚在,终能疑惑解除,这也算活个明白,所以人间处处皆有学问。
  
  

完成时间:2024.06.05 20:25:33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