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上,总结了期中考试的情况。针对后十名同学,提出了请老师帮忙的建议。让每位学生在前十名的同学中任意找一位愿意帮助自己的同学。认作老师,为自己补习功课,要主动去问,把不会的知识补一补,能提高多少就多少,不去强求。这个建议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赞同。个别同学的功课不好也可以主动去问单科好的同学。这样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对有些怕苦谓难的同学,我特地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有志者事竟成》。
在传统道德中,立志是一个重要话题。所谓志,是一个人做事的意向和决心。意向不明确,决心不坚定,或虽有意向与决心而不去实行,都是不能达到既定目的、成就事业的。所以,成功与否,在于是否有志。这不是说不要顾及客观条件,去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而是说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认准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在古代,没有一个思想家不重视立志的。孔子提出了志于道、志于仁的要求。孟子提出了士人以高尚其志为目标。三国的诸葛亮也提出志存高远的观点。南宋的陆九渊、明代的王阳明都提出志在贤则贤,志在圣则圣的思想。
有志者事竟成,首先是要高尚其志,只有志向高远,才能不为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所动摇。这方面的典范是孔子。孔子一生备受艰难曲折,颠沛流漓,周游列国,受尽当时隐士的讥讽。过宋国,受到宋司马伐树驱逐的威逼;行于陈蔡之间,遭到绝粮断炊的困厄。但孔子不堕传道之志,环境越艰险,行道之心越坚定,一生虽无实际政治功业,却为后世树立了道德楷模,不愧为圣人。
其次,要坚定不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唐代僧人鉴真东渡就是一个范例。鉴真原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为应日本僧人的邀请,立志要把律宗传往日本。鉴真一共东渡六次,前五次为风浪所阻,归于失败。但鉴真毫不气馁,东渡的决心更加坚决。特别是第五次,船只被大风一直吹到海南岛,弟子病死,本人生病以至双目失明。但鉴真并不放弃东渡的志向,终于在唐天宝十二年第六次东渡成功,把律宗传到了日本。试想鉴真如果不是坚定不移,他又怎么可能把律宗传到日本?故有志者事竟成,成在坚定不移,永不回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