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正是学生期末考试时间,上午就一场监考,回来后,觉得没事,想为学生写评语。
可是,怎样对学生进行评价,我想起了在报纸上看到的文章,同时,针对县教委的指示,要求对学生的分数最好打等级制。看来,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动一番脑筋了。
对学生的评价,看到的文章是要求教师要记住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学生是常态的人。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的人居多,因此,老师不必刻意去追求使学生怎么发展,而必须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栋梁之材。”这是美国教育家门肯的育人观。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志存高远,但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成为杰出的人。常态的人,要懂得基本做人的道理,要有起码的是非观念,常态的人有常规的发展规律,教师不能超出常规,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否则,我们就会犯急躁的毛病,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模式去走。常态的人是富有生命情感的人,把学生视作有生命的人,就能像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用爱去呵护摘花给自己病中的祖母的小女孩,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大声斥责。把学生视作常态的人,教师就要用有常态之心。
第二句话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成功。教师主观上常常意识到应用有学生的多重标准,然而,在现实中,因考试成绩一叶障目的偏执评价是十分普遍的。唯成绩评价学生这是不客观且不公正的行为。一个学生,文化成绩暂时不理想,也许他在其它方面有教师尚未发现的长处。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说过:“相信每一位学生在某一方面很杰出。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数学、逻辑、音乐、身体、空间、人际关系、内省和自省观察,以此衡量,‘差生’几乎不存在。”钱钟书、吴晗数学能力欠缺,语言和历史的优势发展却使他们卓有建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学生就会在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中走向成功。
第三句话是:学生应该用有改正缺点的机会。“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因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常常会犯下或大或小的错误。更何况学生尚处于认知结构需用要完善的阶段,理性认知较为欠缺,是非辨别能力有待增强,错误是难免的。教师要有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度量,求全责备的心理只会走进评价的误区,学生犯了错误,既不能“揪住小辫子不放”,更不可以“一棍子打死”,这不是对学生的缺点错误置之不理,不闻不问,而是给学生留有改正的机会和时间。在忏悔中认识错误,在自我认识中改正错误,受到的震撼一定会使人刻骨铬心,终身难忘。
这三句话对我们做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是很有启发的。记住了这三句话,教师就会用“人”的眼光换位思考,就会因材施教,就会宽容信任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才会有“法”、有“效”、有“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