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0.爱上听雨`.

写作者:来自灵感     日记本: .`来自Lτηg感.

日期:2005年03月23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88

  时而缠绵时而奔放的雨时常光顾这座南方城市,然而日日奔波与碌碌红尘中的我却往往从她面前悄然而过,也像她一样,似雾似雨似风,什么也没留下。直到那个上午,取下五十分贝的耳机,我试图从现代文明的喧嚣中聆听天籁的演奏,于是听到了雨。
  
  听雨,任倦倦回忆飘过,任缕缕思绪萦绕。多少年了,熟悉的朋友依旧倾吐久违的话语;多少个夜晚,在灯光柔和的小屋里,一杯绿茶一卷书,平时认为枯燥烦闷的数理化此时也能让我回味无穷。“少年不识愁滋味”,举酒对月强说愁,而听雨,不是为愁。大自然演奏的和谐乐章,会让自认为超自然的人类理智沉思。我们是文明社会的井底之蛙,透过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的夹缝仰看飘雨的天空,除了这些,还能作些什么呢?
  
  听雨,心与心的交流竟如此默契。时而缠绵时而奔放的你啊,或沙沙沙,或哗哗哗,亦轻吟,亦放歌,仿佛天地间只有我和你。我说,有你为伴世界会充满生机希望;你说,与我为友谁来恪守人世文明一片天。尘烟四起时你洗刷罪恶,纯洁心灵;生命干涸时你披洒甘露,肥沃土地。这潇潇雨声,演奏的是一首首爱之歌。
  
  躲在心灵深处听雨,我默默的为世界上一切美的东西祈祷祝福。也许,多年以后,在摩天大楼的顶上,我听不到雨,心中的音乐是否还会缓缓响起?
  
  最近我经常在网上读小说,主要是网络写手的作品,偶尔也有传统作家的作品在网上首发,但这种情况很少。
  
  这里我只能说“网络写手”,因为他们的作品与作家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另一方面,网络作品的创作受制于商业利益驱使的情况越来越少,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创作,多来自于写作者真是的生活感受,这种感受是最原始的,成为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没有经过加工和酝酿。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光顾有个叫“榕树下”的文学网站,号称是人气最盛的中文原创平台,听说与传统作家陈村有关系,究竟是什么关系,懒得去深究,总之算是拉拢了一批传统作家。里面的作品分类还是比较合理,而且投稿发表的几率很大。这个过程中,只能是在垃圾里面挑垃圾,这些垃圾里面的垃圾,就是被退稿的文字。由此看来,读网络文学,单单以读者的眼光是远远不够的,阅读这些作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站在编辑的角度,取舍留弃,自可以毫不可气。既然我们每个人都能站在编辑的角度,那对于哪些被退稿的文章,自然也有主见,可惜,我们却没有机会见到。相对于传统的传媒,网络的确广开的文学作品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
  
  至于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作品,本人不敢妄下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网络文学很大程度上即使不是创作者真实的生活写照,也应该是他们真实的心理写照,无论他们创作的是散文、诗歌亦或小说。所以,当大家看到那些故作高深,卖弄悬虚,还有酒吧、做爱、紧身衣跑车以及海外的凄风苦雨,你应该相信这是真的,真实的内心写照!
  
  于是,看着批量生产的网络小说,我也不甘落后,选择了一个处在大二和大三之间的一名大学生,纪实性的描述了那个夏天的一些经历。虽然这是在一个笔者特定的季节环境发生的,但是大学生迷茫的心理运程却时时刻刻的存在。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也增加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增加迷茫的原动力和归宿,却不是笔者所能回答的问题。
  
  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告诉大家一个故事,省去了开头和结尾,便交织成生活的一个片断
  

完成时间:2005.03.23 13:27:10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