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人在遭遇不愉快或伤悲的情境时,常会想一走了之, 眼不见为净;或者怕忍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就干脆关闭耳目,效法「阿Q」的精神,以免自己动了肝火。甚至于将眼睛蒙住、摀着耳朵、嘴上贴胶布,来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的清净。 但这些方法,就好像在我们身上罩起一层防护罩,看似隔离了空气中无所不在的细菌,却也阻绝了我们与外界所有的接触点。
事实上,六根等感觉器官虽然可能接收到外界不好的材料,但它们同时也是我们藉以接触外缘的点,不但能丰富我们的生活,也是用以长养我们身心的基本工具。
六根可谓「功过之门」,既可以成为功魁,也可能变成祸首。
例如打坐时,如果全部闭起双眼,可能容易昏沉,此时若适度张开眼睛,保留部分对光的接触,使眼睛能对境产生适当作用,就能集中眼神也集中心力。但是如果双眼张得太大,眼神会涣散,心也会散漫。也就是眼根用得太少容易睡着,太多则容易起妄想。
而像禅坐过程中,身体所产生的种种酸、痛、痒、麻的觉受,常常让很多人受不了,因此而打了退堂鼓,但事实上这正是修行禅定过程中极佳的素材,值得好好去体察其中的无常变化。
所以在佛法的修行法门中,六根等感觉系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若从修行的目的来说,修行是为了防非止恶,为了防护身心,不造身、口、意三业,因此其中两项重要的基本功课?「根律仪」与「戒律仪」就需要经常练习。其中戒律仪是从行为着手,以戒律来防守、护持;根律仪则是对六根加以守护,从六根接触外境的感觉作用与认识作用、认识能力来修持。
修持六根不是闭绝六根
防护根门并不是所谓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是拒绝外境,或堵住六根、封闭六根。而是在接触外境时,面对外在的刺激,如何正确接受、正确反应。 在《瑜伽师地论》中有提到,对根律仪的说明,来指导防护六根的方法。首先要掌握的原则是「密护根门」,而其具体的方法则是建立正念、培养正念,并进一步「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建立正念的方法是用正确的佛法来熏习我们的六根,并引起正念、生起正念。接着于正念不忘失,就是「防守正念」;然后靠恒常无间断而精进殷勤的「常委正念」加以培养,以产生保护根门的力量,来制伏色声香味触法对我们的干扰。
例如见到美色时,一般人会生起希望拥有的念头,甚至起了贪着的染心。这时就需要忆持、觉察正念来防护五根。对美好的东西生起正念,除了知道美有美妙之味,也能知道美会产生贪着的过患,会引起强烈的得失心、占有心,而成为烦恼的根源。所以修行者如果能有了这一层的了解,而生起舍离的心,也就能从烦恼中得到解脱。
所以,佛教的立场不主张封闭六根,而是善用六根,并懂得善加防护。即使用斋时,如能「食存五观」,保持正念,就是锻炼鼻、舌根的好方法,而不是要人以「食不知味」的方式隔绝外境。
就我本身的修习,则不但不要封闭六根,还要以更开放的平等心去看、去听。比如:「我教人听声音的方法,不要用差别心或分别心听,只是专心一意,完全平等的听,所有的声音都听。在同一个时间里听所有的声音,而不是去分别哪一个声音是什么,你能够听到多远就听多远,你能听到多少声音,就听多少。」听是如此,看也是这样,这样就是圣严法师所说的,不以分别心去听、去看,才能听到、看到更远、更广、更真实的外境,如此才能放下执着,达到自在。
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锻炼我们的感觉系统,如何藉境修持,有「动中修静」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每天都会进行的几件例行活动,做为练习的对象。例如在刷牙、洗脸、用餐或走路当中,练习让感觉系统放松,并把心定着于一境,而不是随着动作的变化而动。如果我们走路能放松的走,而不是东张西望看着外境,或竖起耳朵听着外面的声音,就不会如绷紧的弦,也不会因为六根对外境产生反应,而影响内在心绪、感受的变化。
观呼吸让自己身心平衡
除了防护并放松六根等感觉系统,还有「止观的方法」。六根与外境接触后,就会产生种种感受,有了感受就会有爱与取的行为,而在佛教生死流转的十二因缘中,爱、取正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所以如果想要灭苦,就要练习清楚觉知感受,并进而在感受生起时,以止的方法来停止美丑好恶的分别心,久而久之也就能不为感受所奴役。
这就是《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我们一般人都「必须用眼根、缘色尘、生眼识」,而识又会产生受、想、行,然后起分别与执着的心;所以只要眼根不存在,色尘与眼识就会是空的。而且,只要色尘消失了,眼根、眼识也就失去了对象,那么眼根、眼识的作用就会消失,就是空。
同样是是非扰攘的外境,可以成为感官攀缘的对象,使我们流转于苦恼之中;也可以因为守护得当,让感受无所依持,转变的关键,其实就在心的一念之间。 如果感官觉受是我们对外的门窗,让我们得以与外界维持密切的关系,则用方法勤加拂拭,让它们窗明几净,就能使身心维持稳定平衡;否则任由业力与烦恼蒙蔽,使自己置身于闇黑的情境当中,就会心随境转,成为感受系统的奴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