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读报感想

写作者:木铃     日记本: 木铃之声

日期:2005年09月08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07

  《成都商报》上登载了一则消息《北京工地垮塌吞噬四川民工》,消息说已造成6死28伤,死者中有来自四川的民工。商报在这消息的下面,同时又发了一个消息,标题是“他们的希望被灾难埋葬”,介绍了死去的3位四川民工生前的希望,第一位死者是“不喝酒的他攒酒瓶为卖钱”的林兰志,46岁、身高一米六多点,平时不爱说话,不爱打牌,也不怎么喝酒。他收集空酒瓶,打算卖了供家里的孩子上学。他有3个孩子,正是花钱的时候。第二位死者是“谈起上大字的儿子他就笑”的许期勇,48岁,到北京打工也才半年,他有两个儿子,生前最爱谈的是在西安上大学的大儿子。大儿子每年1万多元的学杂费得靠父亲打工赚来。许期勇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好好读书,将来不要像自己一样卖苦力。工友们说,许期勇最节省了,从不乱买东西,“老许没等到享儿子的福就走了”。工友们最担心许期勇的儿子承受不了,“儿子是老许的命根,老许也是儿子的命根。”第三位死者是“他一直希望妻子回到身边”的张勇,33岁,他是被钢管击中,当场去逝的。张勇最近和妻子闹矛盾,心情不太好。家里有一个七八十岁的老父亲,工友们不敢把噩耗告诉张的父亲。这3位四川民工都来自四川仪陇。
  
  我是一个字一个字读完这不长的消息的。读完后,我心里真是难过。同时,也感谢这没有属民的记者告诉我们这么多让人伤心、悲痛却又温暖感人的细节。生命的高贵、尊严不是只有官员、名人、大款才拥有的,小人物渺小、卑微的善良愿望同样应该得到尊重。
  
  现在的灾难真是太多了,就说那屡禁不绝的矿难,动辄就上百人的死亡,一年到头,没完没了。可媒体却很少向受众披露在灾难、事故中死去的小人物生前生活的细节,我们从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生前卑微的愿望和生存的境况;不知道他们最后挣扎、乞救的绝望;不知道他们的亲人承受苦痛的巨大悲哀;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像草芥一样活过。媒体告诉我们的,只是冰冷的死亡数字,当然,还有各级领导在灾难发生后赶赴现场指挥救援的鼓噪的报道。因为少有知情权,因为少有激发我们纯真情感的细节描述,我们只得任凭空洞、乏味、虚假、冷漠甚至歪曲的报道,像阴冷的毒蛇,不停地汲取着我们作为人本应有的善良、同情、良知、正义。我们在灾难、事故面前心安理;我们对和自己一样的同类悲惨的死去麻木不仁;我们不深入追究灾难及事故背后责任、道义、良心的缺失;我们不再思索如何从根本上维护我们自身的利益。
  
  人不会悲痛了还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吗?又是谁在扼杀我们的悲痛感呢?海明威说:“丧钟为谁而鸣?”——是啊,为谁而鸣?
  
  
  
  
  
  

完成时间:2005.09.08 12:20:13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4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