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当大长今遇到中国!

写作者:爱在天上人间     日记本: 红杏枝头春意闹

日期:2005年10月01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27

  
  
  
  相信大多数观众都有这样的疑问:韩国能够拍出感动亚洲甚至世界的《大长今》,我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大长今》?简单的问题往往让人汗颜。在韩国,《大长今》拥有韩国国民剧的美誉。
  
  近5年来,韩国进口中国电视剧只有五六部,而且无一在电视台播放,与中国电视台与影视公司争抢韩剧形成强烈对比。
  
   “中国式长今”在哪里?好在,很多中国内地电视人并不妄自菲薄,这也许就是希望所在。
  
  一 我们专家称韩剧故事讲得好
  
   在众多受访者中,绝大部分人都认可《大长今》 里那份源于感动的奇迹、小人物的奋斗精神、平常哲理的感动,和给人以慰藉的温情。此外,韩国电视剧的华彩铺陈和细节刻画,给中国同行印象深刻。
  
   北京大学大众文化研究者张颐武,就对其中的音乐、美食、服饰颇有感触:《大长今》有很多华彩的乐章,而且采取灿烂、华彩的铺陈,是一种视觉的享受。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李培森也承认韩剧现代时尚的手法:《大长今》题材虽然比较遥远,但拍摄手法比较现代,符合今天观众的胃口。张颐武认为,韩剧在包装、故事进程设计是非常专业到位的,观众不仅不会厌烦而且还津津乐道。此外,《大长今》的成功也是市场营销的成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称。
  
   在中国内地收视王牌张国立眼中,《大长今》是全面的胜利,包括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人家韩剧是踏踏实实讲一个故事,讲人情,讲礼仪,等人家的收视率猛一下上去的时候,中国内地同行全傻眼了!”
  
  二、我们和韩剧的贸易逆差大
  
   单从几部韩剧,还无法真正反照中国内地电视剧的尴尬与差距。 “我觉得,中国电视剧不比韩国差,这个判断应该是实事求是的。但是在韩国的电视台,看不到一部中国电视剧。”半个月前,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文学部主任李功达看到一份资料,说韩国5年只买了五六部中国电视剧,而且是不上电视台的,只是卖音像制品,总计几十万美金。“而我们,中央台、地方台、影视公司都在买韩国剧,数量是很巨大的。
  
   面对巨大的贸易逆差,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李培森坦陈:中国内地电视剧以前主要是卖往中国港台地区,现在制作成本成倍增加,而海外版权价格却大幅度下降。李培森举例说:当一个明星的片酬是3万元一集的时候,海外版权价格为3.5-5万美金一集,VCD为12万美金一集;而这个明星的身价涨到10万元以上一集时,海外版权降至为1万美金一集,VCD仅为1-2万美金一集。
  
   而由此凸显出的中韩差距,并非一日之时造成。李功达告诉记者,韩剧也是从模仿中国和日本等近邻开始发迹的。有一个事实,也许可以让大家明白张国立所谓“韩剧的踏踏实实”:几年前,韩国歌曲在中国内地流行的时候,韩国电视剧专家就组团到中国考察过中国电视剧市场,发现中国人对长篇古装剧感兴趣,所以改变了只拍言情剧的路数,开始大搞古装剧。张颐武表示:韩国的文化嗅觉比我们快半拍,在亚洲文化贸易里,韩国占据这么大的优势,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在众多受访者里,尹鸿是坚持中韩电视剧差距不大的人,原因是两国现实不同。因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出了《大长今》这样的剧大家也不会接受。所以,不能简单说谁好谁不好。
  
  三、我们还没有国民剧
  
   一部《大长今》,被韩国人拥戴为国民剧,甚至称为“国宝”。而中国地区,有海岩剧、金庸武侠、琼瑶戏、还有播了一年又一年的电视剧《红楼梦》等,但几乎没有一部戏赢得如此尊荣。什么是国民剧?尹鸿的定义,主要是指剧里展现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国民文化和国民精神。
  
   多年前,一部《渴望》引得万人空巷,而尹鸿认为它还不能算是中国国民剧,它只是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生活状态。“刘慧芳也是受苦,但多是逆来顺受,没有上进的精神,长今则是善良上进,而且得到了回报,而刘慧芳那里看不到回报的,我们看她不断受苦,最多让我们产生一点优越感,然后可怜她同情她,没有体现出什么国民精神。”
  
   海岩剧和琼瑶戏,也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但它们是一种情感类型剧,跟国民精神没什么关系。而金庸武侠是走得最远的中国电视剧,尹鸿也认为不够称为国民剧:可能它里面的爱国主义,是中国目前惟一全民认可的精神,但这是不够全面的。
  
  四、我们不必妄自菲薄
  
   一部《大长今》,引发了对中国电视剧的思考,在之前的舆论中,绝大部分是对中国电视剧的批判和否定。一时间,国产剧仿佛站在了风口浪尖。
  
   在众多声音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文学部主任李功达可能是较为中肯的。“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张扬,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一个民族做一件事情,而且是倾全国之力,我相信质量不会太差。尤其是韩国人把中国当作目标市场的时候,他会做好的,我们没必要怀疑人家。”同时,李功达提到了一个我们不易察觉的错觉:“我们是在本国看自己的电视剧,而看到别国的剧已经是在他们国家比较优秀的了,是经过市场检验过的。我们有一种错觉,好像韩国每部戏都不错,其实那都是筛选过的。”不是说韩国电视剧就比中国强,中国的优秀电视剧还是很多的,而且会越来越多,我们没必要妄自菲薄。”
  
  五、我们应正视不足,练好内功
  
   面对来势汹汹的“韩潮”,今年6月举行的“2005年电视剧题材市场研讨会”上,中国内地20名顶尖的电视制片人竟一致向韩剧“开炮”,要求有关方面减少韩剧的播出量,给国内电视剧“留点空间”。 拍摄过《永不瞑目》、《浮华背后》、《别了,温哥华》等电视剧的制片人丁芯认为,中国那么大的电视剧市场,却把一大块蛋糕都给了韩剧,给我们国内电视剧就巴掌大的地方,韩剧能不火吗?
  
   对这种拒韩的声音,尹鸿觉得大可不必:海外电视剧的播出份额和时间都有限制,这是有必要的,“但限制不能代替发展,关键还是要搞好自己的发展”。对限制韩剧的心态,韩国方面曾有人称:“各国都有自己固有的文化,我们所做的不过是通过创造的力量使之商品化。中国也有自己的文化,也有潜在的强大创造力。”尹鸿则认为:韩国是一个文化外向型的国家,它必须要向国外拓展市场,任何一个产品都是如此,而中国本身具有巨大的市场,因此从业者和相关部门紧迫性不够,认为没有很好的发行环节,还不如把国内市场做好。
  
   而影视剧的发行,正是中国的最大软肋。 “如果制作是头的话,推广发行就是腰,但中国电视剧市场是没有腰的,缺乏一家国际发行机构。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八大影视公司,都是以发行为主的,有强大的营销网络。在中国,要靠一个个剧组提着片子去卖,势单力薄,事倍功半。”
  
   另外,李功达认为,韩国人拍历史剧,很多都是跟中国学习的,但他们的投入和长度是值得研究的。中国一部戏二三十集就完了,而韩国剧比较长,一天播几集,连续播出几个月,这对培养观众的忠诚度是特别有用的,也显得很有竞争力。
  
   因此,正视不足,练好内功,是中国电视剧当务之急。本报记者 王潇
  
  链接:韩剧崛起发展史
  
   第一阶段:15年以前,韩国国产剧拍摄水平不高,电视台较少,每个月播出的电视剧在10余部左右。当时的韩国,经常引进中国香港无线的电视剧。
  
   第二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借鉴了日本青春偶像剧的成功范例,在偶像剧上下文章,并开始向亚洲其他国家出口。1997年中央电视台播放韩剧《爱情是什么》,“韩流”开始兴起。
  
   第三阶段: 进入21世纪,韩剧凭借几部古装戏和家庭伦理剧,迅速风靡整个亚洲,形成“韩流”旋风。(法制晚报)
  
  
  
  来自:《成都商报》
  

完成时间:2005.10.01 09:59:18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