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的家的第二天早上,母亲和妹妹说木塔下边正在搞图书减价活动呢,问我去不去。虽然我已经很久没有怎么买书了,但我听了这个消息,还是想去看看,除了看书之外,我更想看看我曾经在那里读书、下棋、伴着我长大的木塔。
几年以来,木塔周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是对面的广场变的开阔了,原先的土操场已经变成了一个颇有现代感的大广场,我以前回家的时候曾经和父母亲一块在晚上去过,老的主席台修葺一新,旁边建起了一座大的体育馆,体育馆面向着喷泉的那边墙上,还装上了一个大的电视,我记得夏天回来的时候,广场上就是孩子们的乐园,不断的从音乐喷泉中穿梭来回,沾着水的脸庞闪烁着花朵们特有的灿烂笑容。
木塔就在广场的对面,我上学的时候这里是一所省级中学。那时侯我们的木塔寺是在我们的校园里边的。我记得对着教学楼的那面围墙因年久失修,坍塌了一截且没有人管,就给了我们可乘之机,早上来的早了,我们就在木塔下朗朗的读书,而其他的时候,我们则常常约几个要好的朋友去那里下棋。古塔伴着书声,棋子的敲击伴着木塔上风铃的吟唱,夏天的黄昏,有成群的燕子在塔的周围盘旋..... 我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度过了少年的时光。
其实,如诗如画是现在回想起来的感受,人是后知后觉的,处在一个境遇中的时候,往往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大多都要经过多年之后,当我们故地重游或者冷不丁的想起来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而这时也往往物是人非了。
木塔前边也是一块十分开阔的地方,和广场的开阔隔着马路遥相互应,一样的青石条路面,点缀着大理石的花纹和图案。门口有巨大的丝路春酒业的飞天造型的广告,有一家三口正在那里合影留念。原先万寿寺的那个做了很长时间校门的大山门已经不再了,木塔下的石头的栏杆就近在咫尺,旁边有铁栏杆做的围墙,临进门的地方有一个铝合金的小屋,里边坐着一个浓妆艳抹的女人正盯着木塔开着的大门。石阶旁有一个牌子,上边写着“图书展销由此前进”,一个大大的箭头指向一边的小路。
我进门的时候,看到一对父子进了木塔,就听见那个小屋里的女人大喊:“哎,进了木塔的,门票五元......”,我记起,我上学的时候上木塔是不要钱的,那时侯我也没有上去过。
小路变化不大,还是以前的小路,不过上边也有了大理石的图案做装饰,我看了几个没有看明白,怎么看都觉得那图案象是装高而夫球杆的袋子一样,不伦不类。
沿着小路绕过木塔,就听到了震耳的音响声,循着声音看去就看到了那个久违了的藏经阁。走上石阶,感到这里的东西倒是一点没有变化,我们曾经下过棋的石头凳子还在那里默默伫立,周围的栏杆也还是那么粗糙,脚下的方形的石砖也还依然干净,就象我昨天刚和同学们做过大扫除的一般。
进了藏经阁,里边是一片拥挤,不知道多少书摆在里边,凌乱的很。人们在狭窄的走道里挤来挤去。我跟着人流不由自主的往前走。有一男一女正在和老板讨价还价,我看到他们手中拿的是一套精装的四大名著,我想这八成又是回家装饰书柜用的吧!往前是孩子们喜欢的口袋书,漫画,看图识字什么的,很多的家长正在一边看着书价一边仔细的挑选,不时的发出埋怨的声音,听的出来,又看到错别字了。那些孩子们则兴奋的在家长身边跑来跑去,有争着看书的,也有在人群中玩游戏的。再走是那些家庭食谱什么的书,琳琅满目的全是一些好看的菜肴。旁边是一些小说,名字都很暧昧,什么皇宫秘史之类的小说居多,再旁边是一些古代性图欣赏什么的,引的好几个半大的学生摸样的男孩子偷偷摸摸的翻着。再走人群就慢慢的稀疏了,书也变成了一些古文的图书和文学名著了。说实话,这些个书我也不愿意买,古文的看着费劲,也难得有清闲的工夫去仔细琢磨,而那些文学名著,家里也早就有的,细想起来,我觉得对不起这些大作家们,除了知道名字和作者,我还真的没有仔细的认真的看过一本呢......
我最终从那些散发着古旧味道的古文书里选了一本《小窗幽记》,一本俏皮话和一本俗语,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两本散文经典,里边有精选的许地山、茅盾等人的很多作品,印制的也算可以,没有发现很多的错误。花了四十元钱,就“逃也似”的从那个书市里边走了出来。
出门之后听到的还是刺耳的音乐,从石阶上下来,我又看到了那个象高而夫球桶一样的图案。走出正门的时候,又看到了那个浓妆艳抹的坐在铝合金房子里的女人。
走远了,我回头看木塔,我想,不知道再过几年我回想起这一幕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的心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