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遥想澳门

写作者:木铃     日记本: 木铃之声

日期:2005年12月18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92

   妹妹从上海打来电话,告之我,她去了一趟香港、澳门,感觉没意思透了,劝我去哪儿都行,就是别想着去香港、澳门了。
   我对妹妹说,你去年去庐山,人都玩疯了,事后不也是抱怨没意思透了吗?
   妹妹反驳:反正走千里行万里,哪里也比不过我的家里。
  
   由妹妹的电话想到了澳门。可不,再过几天——12月20日,就是澳门回归纪念日了。6年前,我还应景写过一篇稿子呢。找出来读了起来,读了几行,自己都感觉不好意思,脸直发烫。总是这样,曾经写的东西,时过境迁再读,真是惨忍。想告诉妹妹,可知道她对我写的东西从不感兴趣,我也就不自讨没趣了。就贴到这日记本里吧,算是应付一篇日记。
  
   读到的朋友,请不要见笑啊。我至今没有去过澳门,我只是站在海轮上,环绕过澳门。所写,只是想象,是6年前的想象。
  
  
  
  “遥 想 澳 门
  
  
  ‘你可知‘MACAC’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这是泣血的哭!这是切肤的痛!这是深切的喊!
   四百年了,灵与肉的分离、孤单的恐惧、血溶于血的亲情……都化作这朴素诗里催人泪下的忧伤。
   天意也动情,无奈复无言。
  
   此恨不关云和月。
   在太多的人和事中,我们常常是一个阅读者。但对澳门,我们不是,我们从来就是一份整体──血脉相承,骨肉相连。尽管澳门,给予我们的已是繁弦急管般的感觉,似乎凄美妖娆,充斥着太多浮华的趣味和半梦半醒的迷魅……但我更愿意遥想这样一个澳门:朴素的石灰门脸的建筑;贴着门神的漆红大门;凛然的影壁;海砺壳做的窗框;金泊般的阳光;清辉般的月影;浓郁的傍晚,老人手中的烟花点点;风晨雨夕里,走过背着香烛赶路的妇人;西湾榕树下,情侣们吟哦苏轼的'把酒问青天';出店入铺的人们,互有持盈保泰的祥和祝福……每想一遍,心中都会悄然伸出亲切的触须;都是九肠回荡的恍思;都要“为之怆然而慨之”……
  
   几年以前,我在珠海漫步时,听友人讲述过许多关于澳门的故事,我却始终牢记住了这样一个细节──早先的澳门,老人死了,起坟立碑,都要朝着大陆的方向……就这一句话,我心仿佛被重物击中,好一阵灼痛!不禁为之太息流涕。一种模糊的感觉清晰起来,一种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谁说,那不是澳门深印的心迹和重负的心情?
   ‘我只要枕着残梦守候,
   就能被你的笑容折磨。’
   每种人类都有自己的“谱系”,风俗文化就是对自己身份的认证。澳门莲峰庙的香火常年不断,平静地保持着数百年的风华,那敬畏的虔诚、崇奉和祭祀、爱护和珍惜,继而承之的,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岁岁春节,年年爆竹,狮子 舞灯,狂龙腾跃,绵延不断的那繁琐的热闹,也是中国式的热闹。灵魂的流脉深长,文化的滋养润心无声。
  ‘……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离开了母亲,孩子一生都魂不守舍;失去了孩子,母亲一生都哀痛不已。于是,1999年12月20日——在澳门回归成功盛大的庆典举行之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炎黄儿女,为之泫然欲泣,喜极而泣,'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把酒当歌,舞蹈至天明……
   那是世复一世的依恋;那是生生死死永不割舍的爱……
  
  
    (1999年12月)”
  

完成时间:2005.12.18 19:49:10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3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