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的时候,在家乡的地方小戏二人台里就有《走西口》的段子,在我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才明白它不仅只是支曲子,更是一页页辛酸苦泪历史的载体,为这种文化而骄傲,同时也哀伤。
我出生在河曲,长在河曲,当然也就了解这首河曲民歌:
家住在太原,爹爹名叫孙朋安。所生下我这一支花,起名就叫孙玉莲。玉莲我一十八岁整,刚和太春配成婚。好比是蜜蜂见了花一朵,叫我玉莲喜在心。各个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止不住那伤心泪蛋蛋一道一道往下流。正月里娶过门,二月里你西口外行。早知道你走西口,哪如咱们二人不成亲。哥哥你一定要走,小妹妹我也不强留。怀抱上那梳头匣,哥哥你出门呀,我给哥哥梳一梳你的头。坐船你要坐船舱,你不要坐那船头, 恐害怕刮风下雨,风摆浪呀, 摆浪摆在哥哥河里头。吃饭你要吃熟, 生饭冷饭哥哥吃上可不美口, 出门在外吃下一个头昏脑热不好活。 你要难过,你想雇人该叫人家, 谁把哥哥你来伺候? 哥哥出口外,玉莲挂心怀。 但愿他平安无事,挣钱早回来。
在山西的北部,也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有一个与陕蒙隔河相望的小镇——河曲。这里至今仍旧保留一个风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在黄河上放上三百六十五盏麻纸扎成的河灯。这个风俗从清代开始,仪式由德高望众的老船工主持,大家十分庄重地把船开到黄河中央,然后开始一盏一盏把河灯放下去。三百六十五盏河灯,不仅代表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盏灯还代表了一个孤魂。放河灯的人的希望这些顺流而下的河灯能把那些客死异乡的灵魂带回故乡去。
一首民歌竟扯出一段厚重的历史,这段历史包含着成千上万人的命运。而他们的命运又或多或少地和那个叫西口的地方有关系。那么西口到底在哪里呢 这里就是最初的西口,它位于山西、内蒙交界处的右玉县,它实际上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
那首叫《走西口》的民歌,开始在山西的村头、路边响起来。它的歌词其实是妻子送别丈夫,少女告别情郎时说的一些家常话。因为分别之后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能见面,所以叮嘱的就多一些,琐碎一些,生怕有什么自己想不到的地方。再舍不得走也还是走了,咬住牙,想着有一天一定要再走回来,后来他们真的回来了。就在这片逼着他们不得不走出去的贫瘠土地上,给妻子、儿女盖起了一座座结结实实、富丽堂皇的院落。
《走西口》是一首古老的山西民歌,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邻近的陕西和内蒙,甚至更远一些的宁夏和青海等也有许多人会唱。中国有句古话“十里音不同”,说的就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之所以很多人会唱,大概有许多山西人到过这些地方,时间长了,当地的人也就会了。包头,现在是内蒙古草原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超过两百万。在一百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个叫包克图的小村子。包头人说,因为山西人到这里做生意,才一点一点有了今天包头城的雏型,现在包头城里还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这样的说法。复盛公就是山西一户姓乔的商人在一百多年前开的商号的名称。 山西,明、清两朝的许多地方志中,也提到了当时山西人到西北谋生的经历。由于有这种经历的人太多,在一些地方竟成了一种风俗。
《太谷县志》中记载太谷县的人“耕种之外,咸善谋生,跋涉数千里率以为常”。
《盂县志》中说“往往服贾于远方,虽数千里不辞”。《寿阳县志》说乡民“贸易于燕南塞北者亦居其半”。
山西人走西口的时间:
根据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梁小民的采访录,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开始,那么截止时间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应该是在明末清初,这个时候数量是最大。
何谓走西口:
应该前后持续了将近三百年左右,而且应该说走西口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所以生活比较困难。于是呢?人口外迁,这是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就是由于在内蒙这一带,当时的边防需要,所以晋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时候,内蒙边防的需要发展起来的。那么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到口外去发展商业,发展贸易,以至于到后来的票号。所以走西口这个现象,实际上就是中国移民的一个部分。
走西口的路线:
这是一张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线图。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要穿过横亘在那里的长城设置的一系列关口。既然是长城上的关口,最初的作用是作为军事要塞,地理位置自然十分险要。雁门关位于平均海拔1500米的太行山脉之中,它之所以得名,据说是因为这里位置太高,关城建好之后,空中飞的大雁也只能从城门洞中穿过去。一两百年前,走西口的山西人沿着崎岖的山路,翻过这些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山,为了能在春天到达草原,他们又往往必须选择在数九寒天就开始这种漫长的跋涉。在这种条件下,山西人不但走了过去,而且是一代又一代地这样走过。
出雁门关往北不到一百公里,有个村子叫歧道地。在村子边有两条大路,一条通往杀虎口,一条通往张家口。虽然两条路最终都可以到达蒙古草原,漫漫长途到底该往哪儿走呢?对最初走口外的山西人来说,蒙古草原只是寄托着他们模糊的希望。在那里他们到底能做什么?结果又会怎样?大家心里并不清楚。那些迫于无奈,只好咬着牙忍着泪从家里义无反顾地走出来的人们,面对眼前的选择时开始犹豫了。当年,他们中的许多人,就站在这处叫黄花梁的山岗上,唱起那曲悲凉的歌。
走西口的原因:
归根结底,乔贵发走西口是因为穷。在当时,山西有很多像乔贵发这样的穷汉,他们穷困的原因并非因为懒惰,而是因为山西的自然条件实在太恶劣。清朝山西一个读书人在谈到山西时曾痛心疾首地说“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无舟车渔米之利,乡民惟以垦种上岭下坂,汗牛痛仆,仰天续命”。“汗牛痛仆”的意思就是说牛已经累得浑身是汗。他们劳作的伙伴。不到万不得已,轻易不会这样拼命使唤。但是即使这样拼命地干,田里产出的粮食仍不够糊口,清朝一个叫任启运的人说“江南二百四十步为亩,山西千步为亩,而田之岁入,不及江南什一”。大同的地方志甚至说大同地区“岁丰,亩不满斗”。
山西不但土地贫瘠,而且自然灾害频繁。在清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山西全省性的灾害就达一百多次,平均三年一次,其中最长的一次旱灾长达十一年。据官方统计,死于这次灾荒的山西人超过了三百万。
一方水土,不足以养活一方人时,山西人就只能走出去。
如果说这是地理上的关口的话,走西口的山西人,还有面对一座座心理上的关口。当年他们许多人就是站在黄花梁上唱起了那悲凉的歌。
如今《走西口》被改编了,赵越作词,景建树编曲,如下:
叫一声妹妹泪莫流, 泪蛋蛋也是哥哥心上的油。 实心心哥哥不想走, 真魂魂还在妹妹你身左右。 叫声妹妹你莫要哭,哭成个泪人人你叫哥哥咋上路, 人常说树挪死来人挪活, 又不是哥哥我一人走西口, 哎亲亲, 我挣上它十斗八斗就往回走。 叫声妹妹你 莫犯愁, 愁煞了亲亲哥哥心上不好活。 为你码好柴为你换回油, 枣树圪针我为你插了一墙头, 哎亲亲, 你到夜晚守住大门放开狗。 妹妹你莫担忧, 走路我拣大路走, 坐船我要坐船舱, 我遇见崖头躲它九丈九。 这副身板这双手, 天大苦活也能受, 等到大雁往南飞, 妹妹迎我到渡口。 叫一声妹妹泪莫流,挣上它十斗八斗我就往回走。
根据资料:
山西山阴县歧道地村民:南面的人上来,到在这儿来说了,一爬上这个梁,就可以看见下面(两条路),这就是说“上一个黄花梁呀,两眼哇泪汪汪呀,先想我老婆,后想我的娘呀!”这意思也就是一个顺口溜哇。
山西山阴县歧道地村民:他就没有把握,他就不知道哪头去,生意好生意坏,他就到这儿扔鞋板儿呀,把这个鞋一脱一扔,扔在哪边他就走哪边,好与坏他就走在那头儿。
这样的做法,不是听天由命,它更是一种赌博,和命运,和老天爷对抗和赌博,赌注就是自己的一条命。
几百年,走西口的有多少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返回家乡光宗耀祖的一定是少数,又有多少人音信全无,尸骨无收呢?
所以家乡的河灯也为走西口和一切苦难的亡灵祈福,好一曲悲壮的《走西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