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头曲和宛梆——俺南阳人的骄傲
国务院于二○○六年五月二十日公布了由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俺的家乡河南南阳有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其中,这就是民间音乐类的“板头曲”和“传统戏剧”类的“宛梆 ”。下面就我所知,向外地朋友作个简单介绍:
一.板头曲
南阳是全国闻名的“曲艺之乡”,素有“书山曲海”之美誉,其中板头曲音乐和江南丝竹、潮州音乐、山西音乐并称全国四大乐种。
南阳板头曲又称中州古调,是河南乃至全国的稀有乐种,属中原文化瑰宝。
南阳板头曲是在大调曲子开板演唱之前演奏的器乐曲,所以被称为板头曲。板头曲都是由大调曲子的伴奏演员创作的,最初是大调曲子的衍生物,主要用三弦、古筝、琵琶演奏,为大调曲子演出服务,后来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器乐曲,并加入了坠胡、二胡、京胡、洞箫等乐器,成为既可独奏又可协奏的纯音乐作品。
“板头”一词初见于清乾隆二十七年《琵琶谱》,距今至少有300年的历史,由于清王朝对民间音乐的摒弃和压抑,使民间音乐的发展受到限制,大量板头曲谱没有被收录成帙,以至于到民国期间,曾流传在河南的板头曲仅剩下南阳地区的邓州、镇平、内乡、新野尚有余绪,其他地方都相继衰落,因此,人们把板头曲看成是南阳特有的弦索乐曲。
板头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作品有《夺筝》、《高山流水》、《苏武思乡》、《盼夫归》、《思春》、《悲秋》、《满园春》、《春雨细柳》、《寒鹊争梅》等等、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点击:
http://www.pingku.com/bbs/viewthread_116118_fpage_2.html
就能立刻欣赏到优美的《高山流水》。
二.宛梆
宛梆(南阳梆子)是生长并流行在河南南阳的地方戏。她形成于明末,完臻于清代,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比豫剧的历史(有200余年历史)要久远的多。早期人们称它为“西调”、“南阳调”、“乱弹”、“老梆子”,因南阳简称为宛,解放后,改名为“宛梆”。
宛梆曲调丰富,唱腔激昂,其声腔高亢豪放,男声用大本嗓,给人以粗犷、豪迈、奔放、明朗的感觉。特别是女声唱腔的高八度呕音花腔,娓婉清亮,配之主弦发出的“唧唧”声,犹如鸟鸣,是其声腔主要特色,堪称一绝。
1951年建团的内乡县宛梆剧团,是国内唯一演唱宛梆剧种的专业剧团,曾有“天下第一团”之称。
宛梆自明末清初由东路秦腔传入南阳后,与楚乐和当地民歌小调、民间说唱结合演变成一个戏曲种类。记得有种说法,全国各地的“梆子戏”都是从“秦腔”演变而来。这中间到底是如何过渡的,从“宛梆”那里或许就能找到答案——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想听宛梆吗?那就快到南阳来。南阳人的好客也是有名的。
骄傲之时,略有遗憾:要是灯谜这次也被列入名单,那该多好呀。
龙斐 2006年6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