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所想到的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了,我格外激动,不禁回想到32年前。
1974年底,我当兵了,是铁道兵。有幸的成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格尔木段建设大军中的一员。
当时,铁道兵有两个师(7师、10师)共6.2万指战员展开了西格段建设大会战。我在铁10师政治部电影队。我和我的战友们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青藏高原。
我们师部设在青海乌兰县城,就是现在青藏铁路的一个站点。所谓的县城,也就是东西方向的一条里把长的马路而已。但条件在整个海西州算是最好的了。因为,县城内竟然有树!而且竟有几十棵!这可难得的很呀,我给它起了个名字——乌兰县森林,它是战友们照相时最好的景点。
格尔木,青海除西宁外的唯一的“市”,比乌兰大,但海拔较高,该市除了兵,还是兵,没多少老百姓。不知现在咋样,应该有大的发展吧。
人们都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者艰苦,是的,比起一期工程,格尔木——拉萨段海拔更高,施工难度更大。但别忘了,一期工程是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机械化程度比起现在差远了。记得一次到施工连队放电影,我们部队的一位副师长,看到战士们的手冻裂得像蛤蟆嘴,这位老革命心疼地泪流满面。战士们是冒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每天四班倒,不分昼夜的施工呀。
我曾经到当时世界最高的隧道——关角山隧道劳动锻炼一个月。关角隧道全长4010米,轨面海拔3680米,我师47团集结两个营的兵力,在关角山展开会战。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有时只能一锹一锹地去挖。在洞内工作时间长一些,就会感到胸闷无力,甚至昏厥。当时施工连队的伙食标准是每天一块钱,够高的了。可一年到头都是压缩菜,水是浑浊的黄汤,经一夜澄清后才能饮用,一桶水澄下的泥巴竟有四指厚。吃饭时,若能在菜里多吃到几块罐头,那就是最美的佳肴了。
说到隧道,还有举世闻名的风火山隧道,我们部队有一个营在那儿搞实验施工。我曾到那里放过电影。风火山,海拔5010米,气候异常恶劣。上去后,高原反映,头晕头疼的厉害,空手走路,发飘。晚上放电影时,一会雪,一会冰雹,将遮机器的伞打的蓬蓬响。战士们就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工作。一见我们放电影的来了,哪个高兴劲、哪个热情劲,至今仍历历在目。
我们是高原兵,津贴比内地当兵的多两块钱——新兵第一年每月7块。挺满足:够买牙膏和抽烟用的了。不知现在的建设者工资有多少,有时想:假设还是当年的待遇,人们还会像当年的铁道兵那样玩命吗?
我是1979年3月复员的。1979年9月,青藏铁路西格段铁轨铺通。作为普通一兵,我参加并见证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我为此感到自豪。
同时,我心中也感到不平,现在媒体对青藏铁路建成宣传得热火朝天,却很少提到当年铁道兵的贡献。也很少有人知道,就一条关角山隧道,就吞噬了我55名战友的生命!
长眠在那青藏线上的,还有与我同年入伍的西宁籍的电影队的女战友——张英。
刚才,我到铁道兵网上发布寻找战友信息,看到个贴子,全文复制如下:
“看到青藏铁路通车了,我们未完成的事业终于有了结果,非常高兴,不由得想起了过去战斗的岁月和同甘共苦的老战友。在这里我向所有当年的战友们问好。过去虽然艰苦,但那是我们一辈子享用不完的精神财富,是祖国铁路建设史上浓重的一笔,值得我们自豪。铁十师50团卫生队军医:刘娜”
这,就是我们老铁共同的心声。
谨以此文纪念那段往事,并祝贺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龙斐 2006年7月12日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37280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