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 > 散文 > 在 路 上 收藏:0 回复:14 点击:812 | 本文来自:旅 游 主题区
 
70年代 山东见闻     文 / 山谷青松
发表时间:2005.12.06 10:08:12  
 
 

  
  文化大革命中期,在清理革命队伍中,我被抽到桦甸镇档案组,东崴子村有一个叫史振芳的人,我们二人被分为一组,开始到全国各地调查核实有历史背景的人员的档案材料,70年5月中旬,我们前往山东省作调查,在磐石乘坐前往北京的71次快车,下午2点钟在天津倒车,换乘沈阳至济南的列车,傍晚到了山东禹城,住入了禹城招待所。在这段列车上,顺车窗向外望,触目全是盐碱地,很荒凉,土地一片白霜,像纸香般高的麦子,头上带着几颗麦粒,可是那里的农民还是认真地收获着那微不足道的劳动成果。
  下乡调查路很远,没有现在如此方便的交通工具,招待所里备用了很多自行车,过往旅客如有需要可以租用自行车代步,一台自行车每天租金1元-1.2元,有时客人多了,需要排号租用,租不着车子只好等别人送车回来再租,我们俩一人租了一台,很新鲜,骑着租来的车子使劲蹬,一天最远的路程100公里,回到招待所,屁股生痛。能够解决问题还算很方便。这带人生活很艰苦,在一农户家里,看见当地人吃的是,甘蓝菜团子,上锅蒸熟了呈红褐色,没敢吃,应该是很难咽的。
  在禹城办完事,途经聊城、高唐,来到阳谷县。
  山东阳谷县城在山东省的西北部,那时没有现代建筑,唯一的楼房还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名曰:“钟楼”坐落在阳谷县城的中心地带,十字路口上,四面开门,行人和车辆可以直接在楼下穿过,钟楼内,两侧是商铺,每日都在贸易,除此之外,街道上满是黄土,一踩直冒烟。在大街上走一圈,满身是尘土。
  在阳谷前往济南时,那个“客车”怪怪的,车头是解放牌汽车的,后面拖了一个大客车厢,在衔接处装了一个万向滑轮调整汽车向前行驶的方向,车上人很挤,一个班次载客70多人,我们乘坐这种车遥遥晃晃向济南开去,由于车子晃的利害,半路上有晕车的人,不断地呕吐,车厢里满地污物。气味十分难闻,没办法。
  70年代的济南市,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城市,街道清洁,整齐,绿树成荫,还有趵突泉等名胜古迹。经泰安、新泰、直奔临沂在临沂住了3天。当时临沂城不大,很紧凑,临沂北邻沂蒙山区,当年粟裕指挥的凤凰山阻击战就应该是那里了,满山石头,整座山脉,光秃秃的,很少有土,只有在山峰顶部栽了几颗马尾松,那山好像戴了一顶绿色的帽子,满目是战火蹂躏的伤痕。看到此山便想起了那首歌:“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捧上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在内心演绎着那抗日时期的军民鱼水深情。
  临沂一马平川,郊外稻麦绿浪滚滚,沂水河载着清澈的河水日夜不停的在它的身边流过,与临沂的小城相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很迷人。
  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们开小差串亲戚了,先到费县史振芳的舅舅家里,同事的舅舅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顿顿四盘小菜,当地有个习俗,在招待客人的时候,特别客气,手拿筷子嘴里不停的喊:“叨叨叨,”等客人夹起菜送到嘴边的时候,陪客的主人夹起来的菜又放回了盘子里,挺不好意思的。现在不会如此小气了吧。
  我们从河南郑州、开封、信阳,调查一个国民党上校团长的材料归来后我们分手了,史振芳到高密等我。我第二次进入了沂蒙山区,我从益都、沂水、沂南、张家庄、高庄、进入了山里的小南峪,进村没有道路,全是羊肠小道,东山上一片苹果园,西山就是孟良崮山脚,小山村坐落在两个山的山坳中,孟良崮山脚下一条小溪绕村而过,在几棵秋树旁的小屋里,住着我未来岳父哥哥的家人,第一次相见素不相识,自我介绍后,受到了接待上宾的礼遇,大伯家三代同堂,、有奶奶、大伯、大娘、兄弟姐妹,奶奶命家人泡上糖茶,一入口中既有茶香,且含甘甜。当地的家规很讲究,一家三代人只有最长辈的有权招待客人。小孩是不能入席的。山里的兄弟姐妹围着我问?“你叫啥?”我随便回答着,“我叫大姐夫”。他们都很实在,再到一起时便喊我“大姐夫”,我心里偷偷地笑。
  因为工作忙,我内心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小山村,又到了高密井沟河南元庄,那里是舅舅家(继母的弟弟),舅舅热情地接待着我,用煤油炉子烧水沏茶,我们爷俩坐在炕上喝茶聊天,舅妈给我做着高密的名品小吃“炉包”,提起“炉包”真是名不虚传,油汪汪的包子皮,用热锅煎出来里边精肉馅,咬一口直淌油,吃饱了还想吃。
  山东人以勤劳节俭著称,一路上拉地排车的人们,运煤的、运货的、运石灰的、还有人力车运输电柱,一次里程就是几十里地,在济南城里,运煤的小伙子,身着短裤,脊背被太阳晒得黝黑铮亮,拉着一吨多重的煤炭,一步一步,奔波在马路上,汗水直流。可在他们走入饭店的时候,吃的却都是自己随身带的“锅饼”又凉又硬。在饭店里要一碗热水吃的津津有味。生活上节省下来的钱一定还有更大的用场吧。
  土生土长的山东人,都特别好客,不论是生人熟人只要每到一地,全都是以茶当先,“大哥,哈杯茶再走。”
  这些已经都是历史了,相隔35个春秋,至今我国改革开放了20多年,相信山东人会用那特有的勤劳和智慧把整个山东建设的更加美好。哈哈总想再去检查一番,可惜没能够。
  
  山东还有很多地方没去,写得不全面,有山东的朋友,那里不对帮我完善完善。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夕阳老人 Re:70年代 回复时间: 2006.01.02 19:47

    我的老家是济南,也是山东人吧,因此看了你的文章,特别感到关切。
  在南征北战的战争年代,我在山东跑了不少地方,你的文章虽然写的是文代大革命暑期,此时此景对我来说仍然是回忆犹新。山东人的纯朴没变,如今他们正在努力建设着他们的家乡。
  这篇文章是你回忆35年前的事情,我想你也是一位60岁左右的老人了吧?
  现在写些当年的回忆,不仅让我们会有无限感慨,更会鼓励我们热爱今天的生活,也许年轻人读了我们的文章,会有一定的启发与教育呢!
  附:临沂、沂蒙山风景图一张,让我们看看家乡的变代。
    

2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幸福的文竹 Re:70年代 回复时间: 2005.12.16 18:00

    那个年代虽然物资不丰富,但是人很纯朴
  

3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雅茹 Re:70年代 回复时间: 2005.12.13 18:47

   
   真是一篇真实淳朴的文章,形象逼真.好似把我带到了70年代的山东,喜欢!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山谷青松 Re:70年代 回复时间: 2005.12.13 15:11

    35年前山东(全国)当时物资虽然不丰厚,但是人的素质,还是很好的。淳朴、热情。真的很好!

回    复    
回复人: 石韵 Re:70年代 回复时间: 2005.12.13 14:18

    淳朴的乡情民情 ,朴实的文字,读来倍感亲切。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走过奈何桥 Re:70年代 回复时间: 2005.12.12 17:55

    不敢说70年代,因为今年是我第一次回山东。利用十一假期和长辈们回了趟老家威海,根本找不见老辈人口中的那个小渔村,到处是崭新漂亮建筑和能给人留下极深印象的城市绿化。
  除了一次车祸给行程留下些瑕疵外,我的感受只有欣慰。

------------------------
相愛容易相處難 相識容易相知難
相怨容易回頭難 花落容易不腐難
吃飯容易賺錢難 作惡容易成仙難
說話容易打字難 胡搞容易糾正難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风舞九天 Re:70年代 回复时间: 2005.12.10 17:44

    哈哈
  每次我回山东总是被我的哥哥们灌醉
  想划拳
  先喝三茶杯酒
  所以
  ..........

------------------------
雨总是突然下起,因为你,我迷失在细雨里;品味雨的情调//雨的芬芳!等待中雨水流淌成泪。 多年后;若再逢着雨天,你是否仍会想起;曾经这些为爱而守候的日子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塞外风铃 Re:70年代 回复时间: 2005.12.09 12:49

    满山石头,整座山脉,光秃秃的,很少有土,只有在山峰顶部栽了几颗马尾松,那山好像戴了一顶绿色的帽子,满目是战火蹂躏的伤痕。看到此山便想起了那首歌:“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捧上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在内心演绎着那抗日时期的军民鱼水深情
  
  这段写的就象是电影中的情节,真佩服你的记忆。

回    复    
回复人: 随意 Re:70年代 回复时间: 2005.12.09 11:27

    你的记忆很好,35年以前的旧事,你还记忆犹新,我很佩服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落花风 Re:70年代 回复时间: 2005.12.09 09:44

    虽是过去的记忆,但写出来与现在的山东作比较,社会在前进,中国在前进.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空香 Re:70年代 回复时间: 2005.12.07 20:38

    那时淳朴的民风应该还存在吧.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木犁 Re:70年代 回复时间: 2005.12.06 15:02

    山东给你的是70年代的印象,现在可是变化大了,欢迎老哥再来看看!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闲云孤鹤 Re:70年代 回复时间: 2005.12.06 11:43

    哥们儿,咱是山东人。你走的路真不少,你的记忆也真不错。要说走遍山东,我可是有幸走遍每个县市的人,有的甚至要精确到乡镇。你的记忆是七十年代的,现在可是大变样了。要单说七十年代的济南府,我的资料可是最精准的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安南子 Re:70年代 回复时间: 2005.12.06 11:10

    山东欢迎你再来!
    

------------------------
三人行,必有我师。

2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胡杨林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