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她就是个奇怪的孩子,因为她总是沉默得可怕。别的小孩儿下午从幼儿园回来,总爱在沙堆上扎堆儿,一起“摸爬滚打”。她却总是躲在自家小院种不知名的小草、小花,坐在电视机前两个小时等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即使此刻放的是她根本听不懂的英语节目。
她也觉得自已很“奇怪”,因为有些事情总是自己想想就会发生。比如她想起某个动画片了,很可能两个星期内有个电视台就会放。再比如,她觉得很久没有放假了,第二天下午老师就会宣布全校休息一天。似乎这么多年,她认为的自己身上这么点“超能力”从没“失手”,当然,一件事除外。
很多年前,她初中,晚自习回来趁爸妈不备,偷看了一会儿电影。谁知刚刚看了半部,就被老妈发现,当即拉进卧房闭门思过。电影很好看,虽然不舍,她倒也不是很伤心。毕竟来日方长,肯定有机会再看,况且自己想看的东西,似乎还没有看不到的呢。
多年过去了,她自认为的这点“超能力”这次似乎发生了问题,没能让她重遇这部电影。岁月对人来说很多时候都是奇异的,拼命想记住的东西,转瞬可能就忘记了;不经意遇到的东西,倒是历久弥新。就像鞋底缝隙的沙子,我们不曾注意它的存在,当然就不会用心清理一下它。这些沙,反倒因此在鞋底保存了下来,年复一年。
时至今日,她还记得那是一对青年男女苦恋的故事,男的为了他们的爱情,不得不娶了女孩的姐姐做妻子。女孩很伤心,姐姐和那个男子的结婚蛋糕里洒满了这个痴心女子的眼泪。婚礼上,人们吃了这个用痛苦的揉碎了的女孩的心做的蛋糕,似乎都感染了女孩的情绪,剧烈的呕吐了起来。然后,婚礼照旧进行,男子和姐姐也只能过着不咸不淡的日子。她还记得,那女孩用那男子送她的玫瑰花做美味鹌鹑的幸福样子,整个脸泛起的都是小女人想起爱人时特有的闪亮光芒。整个画面温暖而及至完美,她觉得自己仿佛都被融了进去。她看的故事,到此为止。
她总想知道故事的后面是什么,虽然她很害怕,就像怕一面镜子的背面是一个小鬼的图画一样,因为很多时候,故事的结局并不总是那么完美。但她还是期待着,所以,这么多年来,她一直用心的记着电影的名字,惦记着总有一天,要完整地看一看,那部叫《巧克力情人》的电影。
她的不死心还有一个原因,她一直想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叫做《巧克力情人》她觉得,巧克力融在口中的感觉是温馨的,就像德芙巧克力的广告词,“丝般感受”,如风拂过脸颊时在心底刹时涌起的一丝涟漪吧。
那时她看了很多有关巧克力的书。
有人说,如果巧克力是爱情。
m&m是两小无猜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不会有排山倒海刻骨铭心的感觉,连哀伤也包上明媚的糖衣,看中的是它的五光十色的夹心的美妙。
kisses是豆蔻年华的初恋,光华的曲线,悦人的可可色,上面还尖起一个小乳头,如青鸟的喙,唱出一些美好的事物。
“好时”是要有故事的人才懂得分享的,毫不张扬的包装,规规矩矩的分隔线,像优雅的男女小心翼翼地亲近,一步步地控制分寸,经典的外表,精致的味道,表里如一。
“德芙”像电视里的速配节目,选择多多。总有一样是满意的,最符合大众口味,好吃且热闹。
“吉百利”是家长制下的婚姻,别无选择的一杯半牛奶,在这样的爱情里,没有黑巧克力的苦涩和沉重,却容易入口,像平实的小康生活。
“费列罗”是成功人士之间的感情,外表金碧辉煌,内容眼花缭乱,就像他的广告:“总裁先生请客……”
那时她对爱情还没有概念,可以说是没开窍。那么拿爱情比喻巧克力,对她来说就晦涩的可以了。她歪着脑袋想了很久,自己既没有青梅竹马又没有关系模糊的男同学,似乎《傲慢与偏见》里面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最让自己羡慕。那么,“好时”该是不错的了吧?
如果巧克力是咖啡,那么……
还没有看下面的内容,她的心就没来由苦涩了一下,那时的她,还不知咖啡为何物。
“德芙”是皇家咖啡。
“好时”是蓝山咖啡。
“吉百利”是卡布奇诺。
“费列罗”是“康宝蓝”。
对只知道“雀巢”的她来说,这些咖啡的名字似乎是天外来客,把她打得措手不及。在她贫瘠的印象里,“雀巢”要九十多元一瓶,不是自己这种穷丫头喝得起的。那么这些咖啡呢?光是名字,听起来都“高贵”的要命。她喝不到,也喝不起,可是她可以比较文字上对这些咖啡的描述,最后她确定了自己喜欢的咖啡。是“蓝山”,因为它听起来给自己地久天长的感觉。对应的,还是“好时”。
有人把巧克力比作化妆品。
呵呵,她轻轻笑了。以她十几岁的豆蔻年华,晓得名牌化妆品为何物呢?她这等年纪的女孩子是远离化妆品的,她们甚至有那么一点点厌恶化妆品,这大概源于她们对自己太过年轻的脸庞的过度自信吧。她知道,有那么一天,自己总会到依靠化妆品才能出门地步。但她还是喜欢自然的妆容。那一刻,她做了决定,如果到了那一天,她会选择“资生堂”,因为他们把它比作“好时”。
又有人说,巧克力像极了男人和女人。
甜极了的m&m 像甜极了的酒井法子,挂在男生的床头让他们想起自己的甜心儿,但看多了之后就像吃多了m&m一样甜得舌头发麻。
对于“小身材,大味道”的kisses,可以找出来的是深田恭子,WHY?想象一下喽。宇多田光可以拿kisses来比喻。
成熟而有韵味的“德芙”是留给松岛菜菜子的,丝绸般顺滑只属于符合“魔女的条件”的人,就像她的皮肤和眼神。
恰好一杯半的“吉百利”有着标准的比例,给藤原纪香吧,太多打造出来的痕迹,是藤原和“吉百利”相同的特点。
最不张扬又好吃的是“好时”,把它留给我最爱的铃木保奈美,她是个永远的经典,无论岁岁年年。
她对日剧了解有限,对上面罗列的那些日本女人也所知甚少。不过她很清醒,她还是看过铃木宝奈美的《东京爱情故事》的。莉香在夕阳下大叫“完子”的可爱笑容总是让她如沐春风,大概是因为她自己太缺少莉香身上的活力了吧,她深深被那个东京的女子吸引着,直到无可救药。很多年后,再次听到《东爱》的主题歌《不可思议的爱情》时,她还是可以清晰地回忆起莉香的脸庞。这一点,她当时在其个人中挑中铃木宝奈美和“好时”的时候,并没有料到
一群小资的女人,把巧克力比来比去。她却一点都兴奋不起来。她为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些巧克力的名字而羞愧,虽然这根本就不是她的错。她总是买自家门口小卖部的“起士林”,一块五一块。薄薄的味道,感觉好像掺进了面粉,不过她已经很满足了。她还很想看看“好时”,因为书上对它的描述是那么符合自己的小小愿望。就好像知道了远方有个人是正符合自己标准的白马王子似的,每当想起他来,总是不由自主地全身战栗。
那时超市刚刚在他们那个小小县城里面流行起来,很多校园里的女孩子喜欢在假日结对去超市里闲逛,然后发现一些她们从未见过的可爱物品,品评、欣赏,然后恋恋不舍的离开。她也常去,不过是去看巧克力的,可惜每次她都是失望而回。后来,她的“超能力”又发挥了一次作用,某一天,她终于在货架上大堆的“德芙”里面发现了“好时”。心形的盒子是她最喜欢的紫色,精美的包装让她这个完美主义者动了心思要买下来。可是她马上被下面的价格标签吓了一跳!要八十元!这够买多少块“起士林”呢?数学不好的她手忙脚乱,也没算出所以然,只能灰溜溜的打道回府了。
那以后很长时间,她仿佛受了刺激一般,再也不吃“起士林”,再也不去超市里流连。那盒紫色的“好时”在一瞬间让她明白了,自己原来是在低水准的生活中寻找高水品生活的自我满足。这让她羞愧的无地自容。
仿佛下定决心一般,她决定戒掉“起士林”,再也不想“好时”。她突然改吃巧克力制品,比如“真巧”和巧克力冰淇淋和蛋糕。也许这样,她才可以既品尝到巧克力,又保存了自己的面子。
然后呢,她顺利的上了重点高中。也不知怎么的,学校里的半大孩子们悄悄关注起二月十四号这个日子来。每到那天,总有巧克力在同学们中间传来递去,好多女孩子也自我安慰似的买块巧克力吃。她轻笑着,并入加入任何一伙。她总觉得巧克力不能像馒头什么的随便送,因为它代表的是圣洁的爱情。骨子里,她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清高的。当然,一般来说,女孩子身上都有这“毛病”。
她要等待她真正喜欢的那个人出现,然后很郑重的,送他她一直向往的“好时”。
在后来,她进了她梦想的大学。本来她很快乐,但是快乐转瞬即逝。
她喜欢的男孩子不喜欢她,这让她很郁闷。也许一个星期的朝夕相处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但是对她,却意义非凡。她看到了一个男孩身上男人的潜质,还有睿智和正直。但这,他怎么能知道呢?他知道她喜欢他,他开始躲着她。他们之间好像躲猫猫,她总是想看到他,而他总是想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她想,如果她能和他在一起,她会送他“好时”,用自己赚来的钱。因为她知道他穷,不想让他有精神压力。
也许她的动作太快了,这次本可能会有结果的爱情无疾而终。
此时,她排解烦闷的唯一方法,就是吃,吃那些巧克力制品。吃完以后再学习,学习完了郁闷,再吃,周而复始。
一次,她在图书馆突然看到一本名为《情人巧克力》的书,上面说,好的巧克力的制作颇费心机,可说是一门精深的艺术。要将原料的搅拌混合,然后细磨、精炼、调温,最后巧克力才会成型。
当时她正在吃“真巧”。
她忽然有些佩服第一个把巧克力当作礼物送情人的天才了。看似简单的东西,其实费尽心思,却也要沉得住气。恰如爱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而手中的“真巧”呢?
巧克力包装下的饼干,其实已是变成了亲情的爱情,口感在其次,关键是要充饥止饿。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自己其实走的太远了点,因为爱情的昂贵,她就那么轻易抛弃了它。
那一刻,她突然有点悲伤,原来,自己是合该送不出巧克力的。
她没有自己用心制作的情人巧克力。
她成不了那个人的巧克力情人。
那一刻,她的手背早已湿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