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这是“朦胧诗派”开创者郭路生(笔名食指)当年的啼血之作《相信未来》中的两段,每当我吟诵着这些美丽而又凄凉的诗句时,脑海中便闪出一个人影来,他就是我的好友李哲。
李哲就是这样一位相信未来的文学青年,饱尝生活的艰难困顿仍痴心不改。他的家乡在西部,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家境的贫寒,给了他太多痛苦的记忆。穷,对他来说是永远的切肤之痛,文学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慰藉。李哲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些小文章,很快成为当地方圆百里小有名气的文学青年。40岁时,尚未成家的他背着空空的行囊,只身闯到北京。
黝黑的皮肤、瘦小的身材、蓬乱的头发,浑身散发着泥土的气息,连落魄文人的气质也没有。可李哲一门心思想进北京的文学圈,其困难可想而知。
外面的世界果然很精采,但也很无奈。由于不会说普通话,李哲遭尽了白眼,吃尽了苦头。很快,去文化单位求职的希望如肥皂泡般地破灭了。退而求其次,李哲只好暂且将作家梦悄悄收起,将目光转向了蓝领阶层。
然而,体力劳动的活儿也不太好找,身体瘦弱的他一看就不是干活的料。
李哲欲泣无泪,他顾不去诅咒命运,怀着无限的忧伤为生计而奔波。不到一年,他修过下水道,烧过锅炉,当过搬运工人。他在给远方友人的信中自嘲地说:“我在全国最体面的城市,干着最不体面的工作。”
光阴如逝水,现实的无情并没有让李哲失落儿时的梦想,虽然艰辛的劳作占据了他大部分生活,但文学情结从未远离过他。干完一天的活,李哲便在昏暗的灯光下,整理心情,伏在简陋的小桌前写每天必写的日记,记下自己这段不寻常的苦乐年华,此时创作的灵感便不断涌现,时时闪耀看思想的光芒。随着生活底蕴的逐渐增厚,他的文学创作日臻成熟。
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日子着实难捱。苦与累倒还罢了,还经常受人欺负。一次,一个颇有势力的人故意找茬,无端地欺负了李哲,并且恶狠狠地加以威胁。突如其来的污辱让李哲感到气愤填膺。可想自己身在异乡势单力薄,他还是选择了忍气吞声。擦去嘴角的血迹,李哲写了篇小说,文中对打人者极尽嘲讽。后来小说在一家发行量很小的文学刊物上正式发表了,他觉得终于出了这口恶气。
这是一个文学声音很弱的时代,文人的抗争大都带着一层悲壮的色彩。那个打人者自然不看小说,李哲的天真如唐·吉诃德般可爱。
文人的反抗,可笑复可怜。
艰难的生活也并非全是乌云笼罩,有时也会闪现一些明快的色彩。那是来京的一年后,在一个秋雨绵绵的下午.他应邀为京城一所学校搞文学讲座,认识了一位叫琳的女大学生。几次交往中,秀外慧中的琳被李哲的文学才华深深吸引.她觉得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饱经风霜,对生活有一种独特的感悟,将来必定会在文学方面大有作为。抱着”识英雄于草莽之间”的神圣念头.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炽热的爱情献给了李哲。
琳以少女特有的柔情抚慰着李哲的那颗几近冰冷的心,他开始感受到都市清新的气息,天空也仿佛更蓝了。每当琳大方地挽着李哲的胳膊走在大街上。两人间年龄的差异与外在形象的强烈反差,常常引来路人诧异的目光。
两人经常在一起谈文学,谈理想,谈生活中的趣事。李哲的面色开始变得红润.原本忧郁的脸上开始有了灿烂的笑容。李哲十分珍视这段幸福的时光。在爱情的滋润下,他很快发表了一些作品,并在作品中感谢了琳在他生命的冬天里,给了他春风般的温柔与秋雨般的多情。
爱情与创作的双丰收,使李哲的心灵之窗时时泻满了暖洋洋的阳光。
谁知好景不长。3个月后,琳委婉而又坚决地提出分手,原因是她发现李哲头脑中的小家子意识根深蒂固,他的一些由来已久的狭隘心理与不良生活习惯更使她难以接受。她深深钦佩李哲横溢的文学才华,但瞧不起他灵魂深处深藏着的自卑。
望着琳哭红了的丹凤眼,凝视着她美丽的容颜,李哲肝肠寸断,仿佛世界一下子不复存在了。
然而李哲却一滴泪也没掉.他不相信眼泪。感情的打击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彻底地改变自己,将自己完全溶入都市文化中。无论生活之路如何坎坷,儿时的梦想一定要实现。
从此,李哲像变了一个人,干活更卖力气了,对文学的追求也更加执着。苍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北京拥有了一份稳定的文字工作。
其时,我刚过而立之年,正在一家全国性报纸任副总编,与北京的文化圈来往很多,整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李哲也是我的好友之一。一家在北京颇有影响力的杂志约我写专栏,发了几篇后,苦无题材,于是我就想到了李哲的故事。在一家幽静的茶馆,我一边与李哲聊,一边写以他为题材的专栏文章。当时特累,我为了多赚点钱,往往要在同一天为好几家报刊写特约文章啊。还好,这次很顺利,语毕稿就成了。临别时,李哲赠了我一本他新出版的作品集,扉页上用钢笔题写了两句古诗:”悟往日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我回赠他的书中,“借”来老校友徐志摩的诗,题在扉页上与他共勉:“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着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澜中放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