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微雨
——《江南之旅》之六
在上海要会见的重要网友还有一位叫做微雨,这名字本身就颇有诗意,而我这一路走来,几乎天天都有微微春雨相伴,看似巧合,其实真的存有一种缘分。
三月初,微雨得知我要去上海,给我发来短信:“非常高兴您能来上海,到时请一定和我联系,我的手机号:……”我很高兴,立即回复告诉了我的手机并说大约20日左右到上海。
比预定时间提前了一天,我19日一早就踏上开往上海的列车。从杭州出发之后,我发手机短信告诉她我在上海的住址,请她定一下见面时间和地点,因为我要做个日程安排。微雨很快回短信约定“明天中午”见面。我很满意这样的安排,因为头两天还来不及走访其他亲友,他们都需要时间联络一下。
微雨注册凯迪已经两年三个月,她很勤奋,截至4月8日帖子总数已达15742篇,其中主贴远远超过600篇(2005年12月14日之前11个月的主贴已无法查询统计),其中精华贴子11篇。微雨活跃在凯迪各个栏目,不过大多数时间是在甜蜜旅程,在那里发的主贴388篇占到总数的一大半。
那时我主要在原创基地,很少去甜蜜旅程,所以起先并没有注意到她。去年三四月间,微雨得知我的小说出版,便发短信给我邮购了一本。没多久,我就在原创基地看到了她写的《读梧桐老师〈静静的胡杨林〉》。文章开头说:“十几年的大都市生活似乎把曾经的记忆消磨得黯淡、模糊了,前天从邮局拿到梧桐老师寄来的书到昨日已经阅读近半,越读越有种深深的感动,曾经是那样熟悉的情景仿佛又重现眼前。”与此同时,她的散文连载《盐碱草与沙枣花》也深深吸引并感动了我,那是她依据童年记忆及陆陆续续听父母谈起过的内容撰写而成。从那时起我才对她慢慢熟悉起来。
微雨的文笔很优美,很有灵性,有时候情之所至也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有人说她是“一个落入凡间的精灵”,我却宁愿称她为“诗意微雨”,因为她的文章总是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刚到上海头一天晚上我从浦东回到家已经九点多,为了落实明天的见面我给微雨发了手机短信。接着,我用小妹家的座机分别给其他朋友们打电话相约见面事宜。突然手机响了,是微雨打来的。她先跟我解释刚才看电视没注意到手机信号,然后就与我在电话里聊了起来。她的声音柔和亲切,并且隐含着自信。交谈了好一会儿,也许感觉天太晚了怕耽误我休息,微雨才余兴未尽地道声晚安说明天上午10点左右来我家。
第二天吃罢早饭,我打开上海地图,熟悉一下过后几天将要走访的地址和公交线路。小妹与往常一样忙碌着做家务。小妹夫虽已退休却还在上班,因为他的技术很被人看重。小妹做事利索,性格开朗。我好久才来一趟,她自然有空就跟我随意交谈。10点左右,我和小妹正在聊天,手机响了,是微雨,她说已经在楼下门口。我立即下楼接她到家里坐坐。小妹已经知道来人是我第一次见面的网友。微雨一进家门,小妹便十分热情地迎接并和她叙起家常来。到底都是上海人,她们好像也很能说到一块儿去。微雨说过要请我吃午饭,此时她说阿姨一块去吧,小妹爽气地说不用客气,你们去吧,我还有事要忙呢。出门的时候,小妹笑着对我说了一句你们好好谈哦。我知道这是一种快乐的幽默。
微雨的穿着并不华丽,朴实中显出飘逸潇洒,举手投足,落落大方,一颦一笑,柔美自然。从第一眼看到我就感觉这是一位诗意女子,可见“文如其人”此话一点儿不假。
这天天气很好,阳光温和地洒在每个人身上,暖意融融。海宁路拓宽之后显得壮观大气,两旁人行道上行人不算多,有几分大都市难得宁静的感觉。微雨始终微笑着和我边走边聊,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纯真。走了一会儿,微雨拦下一辆出租车,十几分钟后,她带我走进一家餐馆。看得出来,这并不是预先定好的,由此可见微雨做事的从容笃定。
这家餐馆很适合聊天。上海人说话声音都不高,不像北方的餐厅那样热烈的交响曲。有人说上海是个细致的城市,餐厅里注重情调这一点足可见一斑。
服务生引我们在一个角落的小餐桌前落座。微雨点菜时征询我的意见,我只说不要太多就行。结果她还是点得多了,以至于最后打包叫我带回家去。我明白,这是她的一番盛情,也是表达她的真诚。
聊天的话题自然而然地从胡杨林开始。原来,微雨的父母都是当年的上海支边青年,而且他们也都在阿克苏,兵团农一师,虽然当时与我并不相识,却毕竟在同一个地方生活过。她父亲当年曾做过美工,对于胡杨林十分熟悉。更为重要的,从交谈中我感觉得到,她的父母都是具有胡杨林品格的人。而微雨和我女儿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小时候被父母寄托在外婆家,小小年纪便多次往返于上海新疆两地。微雨比我女儿大好几岁,所以那地方那年月都留给她太深的印象。这些,就是我们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网友之间所存有的一种缘分。所有的亲切、真诚以及那么多的共同话题,皆因如此。
我创作长篇小说《静静的胡杨林》的时候,脑子里装满了当年上海支边青年的鲜活形象。我不愿意写成“伤痕文学”,于是尽量把他们当年生活中的浪漫色彩更多地提炼出来,以此来凸现他们青春的价值。在我看来,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迁,我们可以否定许多东西,却不能否定那一代人无私奉献的青春不可磨灭的价值。
当年上海支边青年的后代们都成长起来了,他们拥有自己的生活和事业,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子女,但是他们是否理解自己的父辈?或许,他们中的许多人压根儿就不愿意知道自己父辈的故事,甚至还会冷眼鄙弃。他们不懂,善良的人们无论遭遇怎样荒唐的年代,荒唐的却绝不是他们,如同沙漠淹没不了胡杨林一样,闪耀在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芒永远不会熄灭。
微雨是不凡的。她的不同凡响正在于她能够理解自己的父母,能够认识并珍惜父母一生经历的价值。她不仅仅出于亲情,而是由于这种理解和珍惜,更加挚爱自己的父母。从她身上我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她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不仅这一点,女儿与她一样,微雨说自己十几年来始终未能学会大都市里的虚伪、做作,总显得有点儿格格不入。女儿也是如此,所以虽然户口在上海却执意要回到西安来工作和生活。说起来,还有一位女子,是我一位挚友的女儿,本来已经回到上海,却硬是返回新疆兵团农场去,在那里工作,还在那里结婚生子。看来,胡杨林精神已经延续到了支边青年后代的身上。
微雨非常热爱生活,那是一种由衷的、纯真的热爱,因为对父母的理解和珍惜,加上童年时代留给自己的记忆,她对于生活的理解有了更深厚、更丰富的内涵。因此,虽然生活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却丝毫未曾沾染庸俗之气。交谈中,我充分感受到她溢于言表的诗意和发乎内心的阳光。
我们交谈的话题很多。谈到生活与文学,谈到网络与网友,谈到当代作家与草根文学,也谈到东西部差异与都市习俗等等。我很欣赏她的侃侃而谈,尤其是她的真诚坦率。微雨不善掩饰,不会人云亦云,她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总是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
我见过各种地方的人,有一种人我很不欣赏,就是那种地域优越感太强,常常鄙视外地人,自以为了不起的人。真正有内涵的人是善于包容别人的人,真正值得尊重的人是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微雨在言谈中所持见解常常与我不谋而合,她正是我非常欣赏的人。
我们边吃边聊,其间也有不少轻松的话题,也说到家常。说来挺巧,微雨父亲乃与我同年同月生人,只是比我早三天来到这个世界。虽然未曾谋面,她父亲的形象却于不经意间在我脑中清晰起来,并且令我发自内心地产生了几分敬意。由女知其父啊!
不知不觉,餐馆里早已只剩下我们二人。下午她还要去上课,我小妹家里也要亲人聚会,这还是昨天延误的,于是,我们只好收住话题,留待日后网上笔谈了。
走出餐馆,微雨打了辆的,一直把我送到家门口才告辞而去。
这次会见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当我敲击键盘记录自己当时感受的时候,仿佛还是今天之事清晰可见。
我相信,微雨的生活一定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和快乐,生活怎么会亏待这样一位充满诗意的江南女子呢?
(此篇完)(2007年4月24日3:19:42)
作者签名:
积攒人生六十年,黄金时代写华章。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