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 > 散文 > 百味人生 收藏:0 回复:2 点击:793 | 本文来自:特区文谈天下
 
曾在胡杨林生活过的人们(一)——《江南之旅》之八     文 / 梧桐书屋
发表时间:2007.05.06 11:38:25  
 
 

  曾在胡杨林生活过的人们(一)
  ——《江南之旅》之八
  
  外甥阿巍送我上公交车前曾反复叮嘱我到站名称,结果我还是多乘了一站。昨天傍晚乘车路过时我记住了内弟雄雄家就在这里,一下车马路对面就是他们的小区。当我打手机内弟下楼来接我时,才知道大妹夫妇还在后面一站等我,而且已等候多时。内弟急忙打电话叫他们过来。咳,人老了就是这样,常常闹出叫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来。
  
  内弟家是复式楼,面积不小,装修得很有味道。内弟媳妇已经退休,在家料理家务。楼上楼下参观了一圈,虽称不上富丽堂皇,却也够得上小康标准,尤其是上上下下的雅致明亮、一尘不染,充分显示出女主人的精巧细致来。
  
  小坐片刻,内弟夫妇和我一起下楼,他们已经在饭店订好了座位,大妹夫妇没有等到我就直接去了饭店。又是一顿丰盛的午餐。每次我来上海,亲人们总是这样热情地款待我。当然不只是吃饭,从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看出他们对我发自内心的那份真诚,那种特殊的情感。
  
  我们十分开心地边吃边聊。手机响了,是阿蔡打来的,说大家都来了,就等我呢。前两天阿蔡就帮我约好了几位老朋友聚会。昨天阿蔡电话里叫我十点钟去她家,当时我听她说阿东因为忙下午才能来,所以答应中午由内弟请客。这会儿阿蔡电话来催,莫非阿东提前赶来了?好在我们也吃得差不多了,他们也知道这是我今天最主要的活动,只好提前散席。
  
  到阿蔡家有一站多路,多亏内弟骑车送我直达阿蔡家楼下,要走过来的话可够累人的。我说他骑车的功夫还真行,他说那当然,几十年来天天都是骑车上下班。我可是至少十多年没有骑过自行车了。
  
  阿蔡下楼来接,才知道原来阿东还没来,估计下午五点才能来,但是其他人来得都很早,本想等我一起在阿蔡家吃午饭却迟迟不见我来。我问都有谁来,阿蔡说到家你自己看嘛。
  
  一进阿蔡家门,第一个人就把我问住了。这是一位性格豪爽的女性,她问道:“侬还认得我伐?”“侬是——”我还真叫不出名字来。“我是小翁啊,那时候侬在团部学堂,我在连队学堂……”她见我确实记不得了,并没有怪我,毕竟二三十年没见过面了。“噢——有点儿印象,辰光真是太长了……”“是啊是啊,几十年了……”她转身把旁边一位男人介绍给我,是她的丈夫阿谈。
  
  “我呢?还记得伐?”
  
  “林妹啊,侬我哪能会不记得呢?”林妹是我老伴儿童年时代的好友,到新疆兵团后原先分别在相邻的两个农场,后来合并为十四团,她们又离得近了。
  
  今天来的人真不少,客厅里坐满了,有的分别在两间屋里聊天。老董、老焦,还有从安徽回来的阿正阿莉夫妇和他们的女儿,当然还有男主人阿蔡的丈夫阿仁。
  
  他们都是曾在胡杨林生活过的人们,我和他们之间的友情,就从那时候开始。记得在创作《静静的胡杨林》的日日夜夜里,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他们的身影。他们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塔里木,奉献给了胡杨林,他们的青春闪耀着永恒的光辉。因此,我不想简单地记录那时的生活,而是更多地提炼出他们心中的浪漫和激情。那地方,那年月,和他们一起生活的情景,就像是一幅幅“不模糊的图画”,我当然要尽量刻画出美的价值来。
  
  女主人阿蔡是我毕业分配到十四团认识的第一位上海姑娘。那时她是团组织科干事,我们到达的第二天,她奉命带我们这些刚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去连队参加一个现场会。早晨,和煦的阳光下,我们沿着灌水渠,走在田边林带里,浪漫的神色中夹杂着几分稚气,而当时的阿蔡却给我留下成熟干练的印象。此后十多年里,由于工作中接触渐渐增多,我和阿蔡的友情愈加深厚起来。《静静的胡杨林》里有一个人物叫冯洁,虽然不是主要角色,却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之一。冯洁并不是真实生活中的阿蔡,但是我在塑造冯洁这个人物时脑子里却清晰地浮现出阿蔡姑娘许许多多的故事。
  
  老焦不是上海人,退休后定居在上海。我们大学毕业头一年算是接受再教育,被安排在17连劳动。满一年后才按照专业重新安排到了机耕二连。当时老焦是团机关机务参谋,这位山东大哥就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此刻,他问起老郗的情况。老郗是我的同班同学,又一起分到十四团,曾在修理连工作,调回西安后在省民革担任秘书长,刚刚退休。
  
  老董是个很有趣的人,看到他我就想起一件有趣的往事。那年,他好像新婚不久。一天上午,他回家取点儿东西,发现门没有上锁。于是……,然后他跟没事人一样回到机关保卫科继续上班。过了一会儿,他的妻子阿美急冲冲跑来报案说:“老董,侬快回去看看,阿拉屋里被盗了!”老董跟妻子回到家里,像模像样地勘查起来,然后询问妻子为什么不锁门……
  
  “哎,老董,侬还记得伐?侬是哪能欺负老婆的,啊?”我提起这件往事,打趣道。
  
  “哈哈!这桩事体啊,我哪能不记得呢?”于是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他怎样把家里稍微值钱的东西藏起来,怎样伪造出一个被盗现场,后来又怎样在妻子阿美心服口服地接受了教训之后把东西一样样像变魔术似的拿出来,“不过,这可不叫欺负老婆,这叫自家屋里的‘现场会’……”
  
  老董说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可不是,回想起年轻时候的生活,值得会心一笑的事情岂止一件两件?面对荒漠,有胡杨林傲然挺立抵挡风沙;而面对荒唐的岁月,是青春的激情激荡起生活的浪花抵住了沉沦。
  
  “噢,讲起来还有桩事体,侬恐怕不会相信。”老董突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道。前几年他家拆迁,到乡下租房子临时住一段时间。一天,他跟房东聊天。房东听讲他曾在新疆工作过便问他晓不晓得兵团,老董说你讲具体点儿,房东便问农一师十四团晓得伐?哦,侬讲十四团啊?恐怕没有我不晓得的。老董看房东半信半疑的样子便说,不相信?侬讲一个人名字试试看。房东讲了她姐姐的名字,老董马上接口道,你姐夫叫李茂信。原来,房东竟然是我老伴儿乡下的妹妹。“还有这么巧的事体?”我难以置信地说。
  
  朋友们在一起,要说的话真是太多太多。出国的孩子怎样,孩子的婚姻和家庭,孩子的工作和事业,还有孙子辈的情况等等,在一起聊起来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上一代人总盼着下一代本事多一点,幸福多一点,快乐多一点。
  
  趁大家聊得起劲,我给阿东发了个手机短信,叫他尽量早点儿过来。很快,阿东回复我说你先跟他们聊着,多搜集些素材,对你创作有好处。我知道,阿东现在与人合伙开了家律师事务所,他这个律师也算有了点儿小名气,自然要忙得多。
  
  阿东当年和老董一样都是团保卫科的干事。八十年代初,我调回西安后,他考取了西北政法学院研究生。读研那两年有空常到我家来走走,毕业后和妻子一起到南京工作。有一年我出差还专门到南京他家里拜访过。十多年没联系,如今事业有成,非昔日可比了。对于他的成功我一点儿不感觉惊奇,我在长篇小说《静静的胡杨林》中写到十四团的“五大才子”,他就是其中一个原型。
  
  聊天聊到了热闹处,老董正在慷慨激昂地说他的三不后悔,第一不后悔当初当兵,不当兵就去不了新疆;第二不后悔去新疆,不去新疆就不会认识阿美,娶不到阿美做老婆;第三不后悔娶阿美,不娶阿美后来就到不了上海。老董的幽默总是把正经话和玩笑话掺在一起说,说得大家又是一阵会心愉悦地畅怀大笑。
  
  笑声中,阿蔡有些激动地说:“老实讲,不管人家哪能讲,我是觉得一点都不后悔。当初支边阿拉到新疆,青春献给了塔里木,谁能否定阿拉的贡献?阿拉这一辈子,没有庸庸碌碌,没有虚度年华,回忆起来只有感觉骄傲和自豪!”阿蔡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这些曾经生活在塔里木河畔,胡杨林旁的人们,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无怨无悔的青春而骄傲和自豪呢?
  
  整整一个下午,说话间就过去了。阿仁阿蔡夫妇带我们去饭店,他们提前一天就订好了座位。为了欢迎我来,这几天他们可真费了不少心思。几十年的友情啊,谁不把它看得很重呢!我在《久违了,上海》一文中写了下面一段话:
  
  许有人不理解,我为什么如此珍惜以往的旧友,他们只不过是曾经的同事、同学,与自己的生活早已毫不相干。是的,我珍惜每一位曾经相识相处过的人。即便那时可能存有种种令人不快的事情,我也不把他们仅仅看作是生命中的过客。漫漫人生,人海茫茫,能够相遇相识相处的人,就是你生命的见证。这样的缘分永远不可能从生活的记忆中消失。时间愈久,友情愈显得弥足珍贵。
  
  其实不单是我,阿蔡以及我的那些曾在胡杨林生活过的朋友们无一不是这样看待和珍惜彼此间的友情。
  
  阿东已经先一步到了。我走进包间看到他的第一眼,俨然某个电视连续剧中的男主角出现在面前,走近握手问候,才发现染过的黑发又冒出点儿银丝,哦,毕竟是我熟识的阿东,和我一样,老了。
  
  华灯通明,笑语声声,酒宴丰盛,情意浓浓。
  
  阿东叫大家等了一下午,这会儿自然有些应接不暇。都是难得见面,言语间渗透着殷殷关切之情。
  
  也许是喝了点酒的缘故,一下午没怎么说话的阿正此时话多了起来。阿正相对年轻些,他女儿刚刚大学毕业。这次两口子从安徽来上海,一是帮女儿联系工作,一是想买房子让女儿有个落脚之处。工作似乎问题不大,女儿学的是英语专业,将和他父亲一样做一名英语教师。关于买房子,阿正还有点儿拿不定主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支持他买房子,还给他出了不少主意。
  
  阿正看我一言不发,特意问我。我说你是要听听我的意见吗?阿正说当然要听。我和大家的意见不同。这时,不光阿正,其他人也都注意地听我下文。
  
  我儿子大学毕业那年,在为他送行的家宴上我问儿子,去报到上班这一天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儿子一时答不上来。我说意味着你的供养期已满,从此你得完全靠自己,不能再靠父母了。儿子工作了六年多,完全靠自己按揭买了房子。
  
  以此为例,我对阿正说,你不能倾其所有为女儿买房子,何况你那点儿钱也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女儿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做父母的都已老了,能够过好自己的日子,尽量不给儿女增加负担,就是对儿女最大的支持。
  
  大家都赞赏我说得有道理。我注意到阿正的女儿聚精会神地听我讲完之后,也微笑着点了点头。我相信,年轻的一代一定比我们强得多,何须样样都去包办呢?胡杨林里,哪一棵胡杨树不是在与风沙的搏击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呢?散席后阿正特地握着我的手感谢我的那番话。当然,我也完全理解他此刻的心情。
  
  难得相聚,却又分别。走下楼来,饭店门口,大家都依依不舍,期待着下次再聚。阿东说他家在浦东,还有好远的路程,只能把我和老焦送到地铁站口。于是,我们两个就搭阿东的车先走一步了。
  
  我和老焦乘地铁北行,他要到终点,我从新客站出站。一路聊着,竟忘了到站,又乘过了头,只好再返回一站。送别老焦,我在地铁站内等候回返列车。已经是夜里九点多,地铁站内格外静寂,只有四个年轻人坐在那边椅子上等车。看着他们,突然有些激动地想道,年轻真好,什么事情都有的是时间,而我,就没有他们那么富裕,就是想和老朋友们再聚一次,机会恐怕也不是很多了……
  
  (本篇完)(2007年5月6日2:34:04)
  
  
  

作者签名:
积攒人生六十年,黄金时代写华章。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徐博达 Re:曾在胡杨林生活过的人们(一)——《江南之旅》之八 回复时间: 2007.05.09 18:44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
  

回    复    
回复人: 梧桐书屋 Re:曾在胡杨林生活过的人们(一)——《江南之旅》之八 回复时间: 2007.05.07 16:04

    阿蔡读完《曾在胡杨林生活过的人们(一)》之后,于2007年5月7日 10:02:15给我发来伊妹儿说道:
  
  今天又看了二篇。短暂的相逢,却能写得那么丰富多彩,诗人的激情,文学家的敏锐,把平淡写得多有色彩!时间太短,我有好些话都没来得及说。看了你的文章为你交了许多新朋友而高兴,以文会友古来有之。大家希望你有时间再来上海。
  

------------------------
积攒人生六十年,黄金时代写华章。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胡杨林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