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辽宁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再造天堂 收藏:0 回复:1 点击:4913 发表时间: 2006.03.12 10:04:51

丢在回忆里的录音带


   在上初中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也迷上了流行音乐,和父亲煞有介事地争遥控器抢音乐频道,和同桌缩头缩脑地躲着课上老师的目光,一人一耳里分一个耳机乐滋滋的听随身听里播的音乐。也开始关注那些歌者的流行海报,琐碎的花边新闻,也满怀激动地望着某位歌者摆给观众的pose结结巴巴地学会了说“酷”,也扯着嗓子在四顾无人之时一阵鬼哭狼嚎,还自我感觉很好。
   音乐在不禁意中触碰着一个少年的心,我以一种迟到者的心态去急急地迎接它。于是以学英语为幌子胜利地骗取了母亲的信任,激动地捧着新买的随身听像捧着领班女生偷偷送来的易碎的吻。于是乐此不疲地出入在大大小小的唱片店,望着眼花缭乱的唱片竟以时无从选择,心中有一个大胆的想法:真想吞了这店。如此也就理解了同伴们对音乐的那种种疯狂姿态了。并天才般地得出一著名论断:音乐能大大激发人的占有欲。到底买谁的呢?躲过了毛宁的摆首弄姿,又迎来了李文的热辣身段。却贴了心地选择了恬然躺在一角的任贤齐,封面上那纯纯的笑意就像那隔了玻璃透射进来冬日的阳光。一并闪亮着我的心情。
   任贤齐的《只爱你一个人》专辑,这是我买的首张个人专辑。事后才知该君风头正紧,是当年最风光,最火的一位歌者。时值1997年冬,当我满是欢欣地缩着身子跨入冷冷的街时,对面店里的播音机里张学友正在忘情地唱着《这个冬天不冷》。
   回到寝室迫不及待地拆了包装,将磁带塞进了随身听。音乐渐渐响起,和着那个清新的声音。我手捧着歌词静静地陶醉,从《只爱你一个人》到《依靠》到《不要变》再到和徐怀钰合唱的《水晶》,翻唱赵传的《我是一只只小小鸟》还有已经被唱乱了的《心太软》等等可谓首首经典。特别是任贤齐那纯朴的声线,毫无修饰的就象邻家大男孩的即兴释怀。当时在中国R&B还只是概念,电子乐刚刚盛行,任贤齐以一种自然的姿态,用一种纯朴的声音诠释了一种完全自我风格的情歌,将97年中人们的目光统统吸引在了他的身上。当然这也得归功于那一首首精美的歌词,细细一看竟发现大多出自小虫之手(后来才知道他是台湾音乐界的词作名家)。
   这盒带子在我的随身听里占据了好长一段时间,反复的播,静静地听,竟毫无厌倦之感。而这又是任贤齐的一大魅力所在。不像有些歌刚开始还觉得很好听,而且也有很多人传唱,但听多了就会发现越来越没劲,竟至于最后产生了逆反心理有了厌倦之感。于是只好将其丢在了回忆中。在任贤齐的整张专辑中,没有太重的商业化的喧嚣气息,没有太多的铺排装饰,只有那纯纯的声音和着那纯纯的音乐,如流水,如月华,久久地感动着每一位聆听者。
   之后又买了他的另一张专辑《温暖》,其中有同名主打歌《温暖》以及《烛光》等等。这张专辑在延续了上一张专辑的风格的同时,无论在曲风还是配乐方面都增添了新的元素在里面,就像那雕花的苹果,继续着音乐盛宴上的自我完美。没记错的话,封面上的他已不是穿着西装,梳着整齐的发式,而是穿这T恤,脖子上套着一个项圈。不变的是依然漾着纯纯的笑,恬然地立在自己的那块音乐领地上。
   之后他又发行了N多张专辑,我也跟着买了几张,但却越听越失望,越听越没兴趣。不是失望于他本人的唱法有什么问题,而是失望于那些无味,稚嫩的歌词。再也找不到当时听歌的那种激情了。也许是无厘头年代的无厘头选择,也许是本人的音乐欣赏能力在年龄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变化下发生了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商业利益的左右。最终我渐渐疏远了任贤齐和他的音乐,尽管这期间也有不少不错的歌被传唱着。
   遗憾,在被满足以后。
  
  

------------------------
因为来不及恨,所以爱你!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亓官 Re:丢在回忆里的录音带 回复时间: 2006.03.12 19:18

    说的不错。可能是因为随着成长,我们的眼光也变了吧?或者,歌者希望拓宽自己的领域,而失去了优势所在。就象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那一位,忘了她的名字,但当她改变了领域时,也就失去了我们。

2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