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北京创作空间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清官店人张建明 收藏:0 回复:3 点击:812 发表时间: 2006.04.04 22:05:50

魂牵梦绕清官店之三——村小庙大


   清官店,村小名气大,不仅方圆几十里都知道有这么个小村,而且在过去当地还流传一句民谣:“一个束鹿县,斗不了清官店。”其原因,在于清官店过去的“庙”大。
   在我们那里,单说一个“庙”字,有两种含义:如说“进庙烧香”,这个“庙”字指的是“庙宇”;如说“赶庙看戏”,这个“庙”字指的是“庙会”。这两种“庙”,在过去的清官店村,都很大。
  过去的清官店村,有“四井、四庙”之说。由于村落比较规整,基本上是一个方形,因此两条直街从中间差不多把小村平分成四块,西、东、南、北各有一个村口。那“四井、四庙”就坐落在四个村口。
   村口“四井”都是饮水井,但有甜水与苦水之分,最好喝的是我们村西口的井水,因此一些住其他街的乡亲也常来这儿挑水。村口“四庙”却各不相同:村西是关帝庙,村东是菩萨庙,村南是三王庙,村北是奶奶庙。在我小时候,只有关帝庙还存有实体,那是一座不过1米多见方、两米多高的砖瓦小庙;其他三座庙,庙体已无,但遗迹犹存。
   最大的古庙是村北奶奶庙,当年遗迹是在正对村北口处有一个约四五间房大小的土堆,土中常裸露着一些青砖彩瓦,还有一些大小不一、伤残不一的烧陶神像偶在风后或雨后从土中崭头露臂。对于这些庙砖、庙瓦和神像,人们并没有像现在一样视其为文物或宝物,只遵循一条:不去动它,以免招灾。只有我们小孩子们不知祸福,常从土中捡些彩色粉块当作彩色粉笔到处去画。后来这里要建小学,在平掉土堆时,我亲眼看到挖出了石碑、石龟和香池、香灰,证明这里过去的确是一座不小的庙宇。
   听老人们口口相传,原来的奶奶庙并不大。某年某日有一个乘轿的高官经过这里,一阵风过,喀嚓嚓轿杆断了一根。那官感到这是不祥之兆,赶忙下轿面庙而跪,许下宏愿:如保平安,定广修庙宇。不久,一座九九八十一间的奶奶庙平地而起,庙高神灵,惊动四方,神门觐事,盛极一时。又是某年某日,一场大水袭来,大庙被荡涤殆尽。村民无力重修,就留下了我从小经常在那里玩耍的那个有些神秘的土堆。
   一般来说,有大庙才会有大庙会。清官店的大庙会何时赶起,在我问过的长辈中没人说得清。反正是奶奶大庙没有了,以奶奶庙遗迹土堆为主场的清官店大庙会一直流传了下来。
  
  
   清官店的庙会在阴历三月二十八日,戏报一贴,锣鼓一响,方圆十里、二十里外的男女老少便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平时常常是街静人稀的清官店四条小街,一下子变成了人潮汹涌、人声鼎沸的非凡闹市。
   唱戏是清官店庙会不可缺少的活动。在过去,唱戏分两种,一是“高台儿”,二是“戏园子”。“高台儿”,顾名思义是在高高的戏台上唱戏。戏台多高?约比人肩。这种戏台只是台上有棚,场地是上无棚、下无座、外无墙,人们不用买票、自由地站着看戏。 “戏园子”则是在一个大院子里搭台、罩棚、摆座(其实就是搬来一些木头),入场就要买票了。“高台儿”是庙会的主场,多是请县级以上的剧团演出,戏台就搭在村北奶奶庙遗迹的土堆上。这里建起小学后,“高台儿”不时兴了,小学就成了“戏园子”,仍是庙会的主场。
   因为村小街短,所以我们村里的人们习惯上把四街分别叫做西头、东头、南头、北头。庙会惯例,是村北大戏,村南马戏,东头、南头的几个大些的院子里常是说大鼓书、玩杂耍儿和演地方小戏的场子。一般来说,每年的庙会上至少有大戏和马戏,有的年头还会有其他三四台其他演出。这在过去穷乡僻壤、少有娱乐活动的农村来说,应该是一次文化大餐了。因此,周围的父老乡亲们都不愿放弃这个一年一次的机会,步行或赶车来清官店过过戏瘾。
   那时,清官店的庙会在本村和当地,似乎成了一个重大节日。庙会前,乡亲们早早就开始了请闺女、叫亲戚,过庙期间常是亲朋满座,人来人往,家家户户都比过节还热闹。我们小孩子一年中有两盼,一盼过年,二盼过庙。因为过庙期间,小学放假,我们可以攥着父母给的零钱,非常开心地在满街人群中钻来钻去,买些喜欢的玩意儿和吃食,钻进各个场子里去听书、看戏,还可以和同龄的小演员交朋友,实在是比过年还有意思。
   庙会前后,春苗已绿,小麦未黄,正是农活稍微空闲一点的时候,人们能够抽出身来赶庙,同时为当年的农事准备些农具和用品。因为清官店庙会还是一个农村物资交流大会,通常北头是卖食品、开饭铺的,南头是卖布匹、衣装的,东头是卖农具、粮食、牲畜的,西头是卖各项日用杂品的,农家所需所用,在庙会上都能买到。1987年秋冬,我曾写过一部中篇小说《庙会》,其中不惜用近万字的篇幅描述的庙会各街盛况,几乎就是故乡庙会的真实记录。
   许是历史悠久,清官店庙会的人气总是比周围村庄的庙会旺得多,那怕是大村子、乡政府的庙会。可以说,庙会因村名而兴旺、村名因庙会而远播。出门在外,常遇老乡,说起清官店小村,许多几十里外的老乡都说:“小时候还赶过你们村的大庙会呢!”
   清官店村的先人们,不仅把三月二十八的庙会一直延续下来,而且在庙会上演绎出一些抗暴镇邪的传奇故事,令后人代代传扬。那些故事大都发生在解放以前,比如“打着官司照唱戏”、“铁锨劈人走关东”、“齐抗日伪捐”、“荣军打区干”……等等,每个故事都可单独成篇,每个故事都反应出清官店人的胆识。正因为有这些故事的渲染,清官店名气更大,“一个束鹿县,斗不了清官店”的民谣也曾流传一时。
   故乡庙会,在我心中留下深深情结。因此,我回故乡,多选在庙会期间。20年前,庙会依旧,只是加入了一些音像、歌舞等现代时尚演出。又过了10年,我回故乡,庙会提前两天就结束了,以后再也没有赶过。个中原因,难以尽述。我有些失落,又有些庆幸:我赶上了清官店村的最后一次庙会。那是1996年。
   故乡的庙会黄了。北京的春节庙会却一年比一年红火。每年我都去庙会上挤一挤,可怎么也找不回当年的感觉。


文坛.浮生杂记收录 原创[文.心路心语]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书剑双绝 Re:魂牵梦绕清官店之三——村小庙大 回复时间: 2006.04.04 23:31

    可怎么也找不回当年的感觉。----------呵呵,同感

回    复    

回复人: 淡淡的心情 Re:魂牵梦绕清官店之三——村小庙大 回复时间: 2006.04.09 22:29

    小村繁荣而光荣的过去 陪伴着童年的欢乐 而今 村在庙无 感觉是一种异样的情怀

回    复    

回复人: 向往 Re:魂牵梦绕清官店之三——村小庙大 回复时间: 2006.04.27 09:42

    浓浓乡情乡音,我们家乡的庙会还有,只是没有以前那种欢快场面了。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