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豆花村版主:  借借  纳兰亓儿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默欣 收藏:0 回复:11 点击:2123 发表时间: 2006.06.09 16:16:52

酒说


  酒者。乃取粮食、水果酿成。汉、宋时期即有酒生出,然那时谓之酒竟“饮酒一石不乱”,足窥乙醇之寡。然酒非此易也,酒之含蕴盖囊天地人风雨之大成者。旷古帝王文豪皆未有言明其精髓也。酒与悠悠华夏结缘甚厚,官宦与庶民、文魁与樵夫皆与酒同乐。婚丧嫁娶全奉无酒不成席只理,连贺寿,祭祀也弗可匮缺。
  
  饮酒者藉口甚多;劳累、疲倦、寒冷、赋闲、郁闷、忧愁、欢愉、炎热、团聚,众理由无一不立。
  
  余年少时偶遇一四旧之工笔画:赭黄古香色调饱满深邃的意境与格调:树下一饮者摇扇,对月品酒的图案,一隅题诗: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央邻家画匠方晓寓意。至今印象不朽。
  
  茶圣陆羽如茗汁已鲜为人知渐淡;酒神杜康并醇香仍万古流芳更浓。
  
  李白初年面对“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怀着“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寥寂,于“咸阳古道音尘绝”之际与酒相遇,酒并其荣辱一生。后人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说。其喜好“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以醉月,”并且“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终有喝酒之绝佳理由。然颅脑诗韵枯涩,唯有依酒融化生命方能涌喷流芳千古来。其数子也大都痴呆。今人评曰:热情奔放,想象奇特――缘乎扭曲之大脑也。 只有诗仙之光环朗耀其石雕木刻。杜甫则被后人尊为古代六圣之首——诗圣。
  
  凄凄惨惨戚戚之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后“浓睡不消残酒”,却无奈“新来瘦,非干酒病,不是悲秋”唯余“人比黄花瘦”的残阳。依酒解忧始,饮鸩止渴终。
  
  陶渊明“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归隐后为“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而释怀。空入桃花源,贪酒迷途归。终留美芹于后人,不枉数载热酣。
  
  欧阳修则有着许多洒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心而寓之酒也”但也难免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唯如此,今人方可领略渲染得酣畅淋漓之《秋声赋》。
  
  苏轼之《水调歌头》荡出豪迈与哀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青天何在?在诗人心扉。凭酒道出了内心的隐痛与情绪。
  
  诗人与酒,浑然天成,珠联璧合,酒乃文,文乃人。倘无酒之润灌,先辈之笔管必竭枯不再。
  
  南唐后主李煜,将江山社稷丢弃,年少时何不甘于笔墨诗海、词阙平仄。若非为君主,定不曾沉湎故国,挥泪对宫娥。今朝只有忍看多一昏君,夭折一千古词人。今生诸位仍可闻其哀叹;“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醉乡,路稳?――命陨毒鸩。唯有其君王显赫,亡国生涯方能造就其独特之无限凄婉。
  
  诸葛亮主政善军,通晓百科,一代枭雄,可查档案中并无贪杯之癖,可见行大事者明理性思维之利,非同千古骚客贪杯中之物即骤加感性之奔放也。
  
  大凡政客,唯小心行事,皆恐祸从口出,官场哪人敢言半点不是?只有于深宅大院夜深人静之时方能于心腹低叙酒言,还需后顾隔墙有耳 。
  
  酒文化是乎提升高雅耶?非也,乃病态心理。连低俗的荤口二人转也被冠其美名曰:“民俗文化”。与今朝洗发城与昔日妓院之理何异?然此等捉襟见肘斑驳外衣也被官场所剥落。酒承接政治与权势,再分解为官职和利益。钱做开路神、烟乃敲门砖,酒为润滑剂。千金佳酿何止只甘为酒的价值?官宦豪宴谁体恤一点民脂民膏?酒吧与酒商密实的联络默契,何愁子夜酒宴乏佳酿?
  
  葡萄美酒夜光杯容满的无奈谁人体会?边关将士谁晓下一个时辰就会成为塞外野魂?性命此刻已如游神鬼火一般了。狂饮权当麻醉自己恐惧,于虚无间踏上冥冥幽路倒也幸哉。
  
  武松醉打蒋氏只为醉拳乎?打虎也乃酒后壮举,烈酒成就二郎英名至颠峰,否则乃一禁军教头是也。如此这般英雄也须酒来撑腰。
  
  十载前曾闻举国白酒产量已抵1300万吨,等两个西湖,因酒亡故者年逾三万。然时下只啤酒年产当能可容渤海湾否?不得而知也。
  
  酒杯淹死者定远过沧海数倍,海之害人为顷刻间吞噬肉身,酒之害人乃徐徐地融化灵魂。玉液琼浆,入肠后却变为浑噩的膏汤。
  
  洛桑-落下了长者与观众的哀伤。95年入宝岛前夕在香格里拉附近滑了30米,撞了重载之黄河车而人终曲散,新星夭亡。余唯叹非行之速而翔之低也。牛振华舍其富含魅力之微笑,当仁不让甘为正合时宜之负面典型震惊吾华夏。时值道路法颁布伊始。余哀其不幸,惋其不醒矣。呜呼哀哉!
  
  邻家秘书,年已而立,容秀音朗,国立学堂高徒。曾任要职于政界,平步青云,堪名贤仕,贪杯引咎为局吏。再贬厂密。司仪、拍照等无师而通。然其人酒后径劣:语脏,吐秽。趔趄中依旧琅琅;“老树枯藤昏鸭,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厂长群会愤言:与其再饮者,辱其祖宗。工厂已气数奄奄,不日将告消亡,那日此君欲将何方飘荡?
  
  一友大会闹场,慷慨陈言,博得众人鼓掌。次日领导谈话,那君却只有期期艾艾,只把罪过悉数栽给了酒。
  
  我逢一酒徒:二两酒,入口绝速于提壶入杯,两角硬币作响人已遁。
  
  有农妇状告诸酒厂要注明喝酒有害于健康,系先夫为酒作古而怜众生之义举。然老虎吃天无处下口。酒厂众多,谁为被告。国法无律,屡试终告罢。
  
  酒无罪,乃皆人之过也。传统中医以酒载药,深谙:少饮为药,多用是毒,谁见酒兄月黑风高夜杀人越货?适量解忧,强体;多用则乱性,添祸乃至于殃及芸芸众生,
  
  君慎思:酒者,福之?祸之?……
  


文坛.百味人生收录 原创[文.古风雅韵]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透明的鱼 Re:酒 说 回复时间: 2006.06.09 17:1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楼主,干一杯~~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一池秋梦 Re:酒 回复时间: 2006.06.09 17:43

    一番谈古论今 推心置腹 将这杯中之物宣泄得酣畅淋漓
  
  
  酒中自有言如玉 酒中自有黄金屋 酒有酒文化 酒有酒传统 都说酒色误国 误民 误事 然酒甘美醇厚 然 正如你文中所讲 谈古论今 从诗人骚客 到平头百姓 不论聚散离合还是婚丧嫁娶 离补开这酒 酒无罪 其中玄机个人自悟!
  墨欣 加油!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海蓝宝石 Re:酒说 回复时间: 2006.06.09 23:03

    古时的文人墨客大多与酒脱不了干系~~多少千古明作伴着酒产生~~在多少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中酒也必不可少~~
  在谈完“把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气后~~笔锋一转又讲了酒的害处~~
  看着楼主反问酒亦福亦祸~~其实~~只是自身把持不好罢了~~与酒何干呢……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轻舟一叶 Re:酒说 回复时间: 2006.06.10 07:36

    酒,成就了先哲们的豪情:李白的“醉月”、陶潜的“醉石”、张旭的“醉墨、”欧阳修的“醉翁亭”、王羲之的“兰亭序”都是酒后达成。
  
   酒成业酒败业,典例多多。
  
   今天的酒用在正途,饮量适当,有益无弊。但用在歪道上,不仅伤身,有时还成了腐败的温床。
  
   好文章!欣赏!

回    复    

回复人: zimalian Re:酒说 回复时间: 2006.06.10 23:43

    引经具典地把古今的酒文化喧染的酣畅淋漓,足可见对酒挥毫的砾炼! 好文是也!只是即知"酒杯淹死者定远过沧海数倍"还望嗜者少饮为好.

回    复    

回复人: zimalian Re:酒说 回复时间: 2006.06.11 12:34

    哦,那个砾是同砺的,磨砺锻练,不对么?不好意思,我常匆忙或有半知半解的,多谢指点,真正的好朋友才会良药苦口,我感谢不及呢......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海魂 Re:酒说 回复时间: 2006.06.11 16:13

    写得好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jlyjlwh200 Re:酒说 回复时间: 2006.06.13 11:34

    酒实质也是一种文化,利用好了可成大事,利用不好也可败事。

回    复    

回复人: 徐博达 Re:酒说 回复时间: 2006.06.13 22:46

    人生一壶酒,不易是清狂。邀花邀影同住,共入水云乡。
   大梦同迷蕉鹿,拍手高歌击壤,自谓似羲皇。谁弄七弦上,惊破晚来凉。
   惯歧路,复昏晓,任风霜。抱琴抚曲,心事消息付斜阳。
   目尽长堤垂柳,不见横飞一雁,沙渚渐烟茫。何处是春色,远岫正青苍。
  
  送与默欣君,与酒共斟。期待佳作,望能常来。
  遥祝笔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我是胡杨 Re:酒说 回复时间: 2006.06.14 06:15

    看到这么多可圈可点的文章,我都不敢再发表什么意见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月亮上的猫 Re:酒说 回复时间: 2006.06.30 21:41

    酣畅淋漓啊!写此文之际,默欣饮酒乎?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