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特区文谈天下 回复帖

被回复帖: 梧桐书屋的《学习》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梧桐书屋 收藏:0 回复:1 点击:106 回复时间: 2006.07.21 04:00:30

教会学生在求知和创新中“起跑”


  教会学生在求知和创新中“起跑”
  
  听了一节体育课:“蹲踞式起跑”。科班出身的体育老师讲授、示范很到位,动作训练也很得法。问一位学生为什么要学,他回答说“不知道,可能长大有用处。”看来还是应把“目的”讲在前面的。
  
  其实,不单在赛跑中要学会并掌握“起跑”的要领,孩子们在求知和创新的道路上更需要学会怎样“起跑”。这就不只是体育老师,而应是每一位教师认真、得法地做好的。不单是在一个学年、一个学期或一节课的初始,更应在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怎样“起跑”。
  
  一次,听高一物理课,老师讲“自由落体运动”。在做了一个小实验后,讲到亚里士多德的认识:“物体越重,下落越快”;伽利略的贡献:用“归谬法”和“逻辑推理法”及建造了“比萨斜塔”用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认识,从而提出了“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运动情况相同”的结论。
  
  我相信学生们都懂了,因为老师讲得很清晰、很有条理。然而我不知道有没有学生这样想:第一,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虽然是错的,但他却为伽利略的“正确”提供了先导。如果我们敢于发现,敢于创新,如果也能提出一个前人尚未认识的论点,即使是被后人批得体无完肤的“谬论”,难道不也是一种贡献吗?第二,亚里士多德的认识是否毫无道理?加上足够的“条件”(应加上怎样的条件?)后能否成立呢?……
  
  学生在学校、在课堂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总是很有限的。因此,老师们切莫忽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们怎样在求知和创新中“起跑”:“各就位——”,“位”在哪里?“预备——”,应怎样预备,预备些什么?“跑!”应往哪里、哪个方向跑?爆发力怎样才能发挥出来,着力点在哪里?……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聪明起来,才能即使在离开老师、离开学校后仍具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成为真正的人才。
  
  
  橱窗报《教与学》•2001年第7期•总第7期•第一版•总编寄语 11月5日星期一
  

------------------------
积攒人生六十年,黄金时代写华章。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

删   除    

回帖


回复人: 梧桐书屋 创新教育要抓在细微处 回复时间: 2006.07.21 04:04

    创新教育要抓在细微处
  
  出线了!入世了!二十一世纪的头一年大事真不少。中国真正走向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大事等待着我们去做。每一个中国人,在欢欣鼓舞、无比自豪的同时,不能不意识到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中国应该无愧于世界,中国应该更加强大。科教兴国这件大事必须扎扎实实地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实际行动,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更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大事都是由小事总合而成的,做大事必须从细微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说不是一件大事。问题在于,不能泛泛而谈,不能泛泛而抓,更不能似抓非抓,停留在口头上。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创新教育切切实实地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尤其是班主任,每天与学生们生活在一起,不能一般化地管理,应该在管理中抓好创新教育。学生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不仅要鼓励他的勇气,还要教会他找出原因、分析解决的正确途径;学生犯了错,不仅要批评指正,还要教会他判断是非、明辨正误的思维方法……在这些细小的环节中,都存在怎样抓、怎样教的问题。其实,所有这些细小的环节,正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好机会。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去看待、去分析、去思考他们遇到的每一件事,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发表见解、争辩讨论、实际操作,班主任从旁启发、引导、指点和鼓励。这样一点一滴地做去,学生才会培养起创新精神,才能不断积累起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要抓在细微处,班主任就要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有心人。细微处常不被人注意,机会稍纵即逝呀!
  
  
  心馨月刊
  2001年第2期总第2期
  本期出版日期:11月14日星期三
  
  

------------------------
积攒人生六十年,黄金时代写华章。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

删   除    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