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为难
——写在新生开学前
他娘天天在唠叨:“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你还象个不觉死的鬼,拿不到那张什么‘通知’,还不是和你爹一样,扛着铁楸去‘修地球’?你再看看人家成根,那么爱看书,终于把根扎到城里去了。你呀,白让你爹搭了两瓶酒,请咱村的教书先生‘赐’了这个名:进京。哎,泡汤了。”
那时候他的爹娘就盼着这辈子能到北京看看,就算没白来这世上走一遭。天天盼着他快长大,早点进学校,好好听先生的话,就指望他出息个人样来。教书先生临死前说:“我怕是等不到娃儿进‘京’了。”但他自认为不会看错人。“你让先生‘死不瞑目’啊。为什么不给先生、爹娘争口气?爹娘就你这一个独苗。不要一天到晚在外疯跑着‘挖地雷’了,再挖把你也挖进去了。从明儿起再不好好看书,就不要上学了,挖坑把书埋了算了。”看来,老娘这次是动真格了。
看看一脸怒气的娘,再看看娘熬了几个晚上缝好的新书包没背几天就要“入土”了。进京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抓耳挠腮捶头顿足了好大一会,猛地抓起书包钻进里屋,他要认认真真地从头来过,换个活法给爹娘看看。
于是进京扔掉了大大小小的“地雷”。拿着多年积攒的两大张“压岁钱”头一次来到镇上最大的书店。“哇,书的世界真是精彩,我怎么才发现?”他懊悔自己真是白上了小学,已读到中学却连小学的书都看不懂。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爹娘的这一招够狠,“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拎着这些大本小本小学中学的十几本,象是拎回了“星星之火”,只期待“燎原”的结果。
自此,进京象换了一个人似的,放学后就钻到里屋和这些“久违”的书打交道。不仅“地雷”战场上不见了他的身影,就连吃饭睡觉都要催上几遍。他戏称自己的小屋是“集中营”,满墙上从小学的公式到中学的几何图形外加英语音标,最醒目的当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精蓄锐,杀进京城”,十足的“火药味”。可他并非是“纸上谈兵”,确是“真枪实弹”地“练”起来了。就连上学放学的路上也不肯放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一路的同伴几乎都成了他的老师,因为基础太差,常常被讥为“弱智”,他浑然不觉,只抱以呵呵傻笑。回到家仍旧推下碗筷就“俯案疾首”,忽而又来回踱着步子高声朗读几遍英语,叽哩呱啦的令爹娘很是纳闷,“这孩子莫非学疯了?”
从严冬到酷暑,“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三年“披星戴月”的苦读熬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日子,他带着爹娘的重托和教书先生的遗憾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八月中旬的一天,进京从镇上拿回了那张今盼明盼爹盼娘盼的“北京工业大学”的通知书,把它紧紧地揣在怀里。又拿出来上看下看左看右看, 眼前始终跳动着足以把爹娘吓傻的那几个数字,学费每年4000元。老天啊,这四年下来两万也不止呀!一向坚强的他大哭起来,急得二老不知所措,“咋啦?没考上?”他拼命摇头。将通知书递给二老,爹接过那张“把儿子从坷拉堆里拉进京城”的通知书,“儿子成了城里人啦。”高兴地眼泪哗哗流淌下来。爹识不了几个字,但那几个天文数字还是认识的。爹的双手抖得更厉害了,二老四目相对,“这当初……唉,真不知如何是好?”
……
……
------------------------ 声东击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