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寒鸦 收藏:0 回复:8 点击:8435 发表时间: 2006.09.11 00:19:27

读《红楼梦》二十二回有感


  前面我们读过的章节可以看到,从元妃省亲开始,贾府就处于家业最顶峰的时期,光宗显赫,热闹浮华。贾府之人无论为官作商求学交际,都顺顺当当蒸蒸日上,没有丝毫不和谐的因素。贾府本来已是名门望族,再攀上皇亲国戚,荣华富贵如同是火上加柴,锦上添花,极盛极荣自不可言。但天道轮回世事难料,正所谓“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一旦“皇亲国戚”这棵大树将倒,所有的物华名声将马上变成过眼云烟,一去不复泛。贾政久居官场,见过许多盛极一时家族的衰败没落,自然深谙此道。所以当看见元妃和贾府众人所作的“灯谜”所寓之意,恰与天道吻合,自然有所惊悟了。
  
  读完这一章节,给我整个的感觉,和前面的所读的章节一些感悟有所不同。如果说前面的描写或者热闹繁华,或者琐碎杂乱,或者是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话,大抵的气氛与情绪是积极平和的,而这一节的文字,通过贾政宝玉父子的禅悟,引发出的调子则有些萧条颓废了。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宝玉的悲情: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真挚,心心相印,已经用很多篇幅来说明,毋庸质疑。虽然中间间隔着黛玉最担心的一个人---宝钗,但宝玉一次次委屈求全地向黛玉证明了自己爱慕忠贞的心事,正如他解释的一样:“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二十回)。可他们毕竟还稚嫩年轻,毕竟还是生存在封建体制下,生活在讲究门当户对,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的婚姻包办中,好多事情就由不得他们来作主。从这一节贾老太君为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起,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拉开了序幕。
  
  黛玉对待爱情也是绝对忠贞专一的,把爱情看成是最纯粹神圣的情感。但她个性孤傲冷僻,尖酸刻薄,虽聪明绝顶但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于世俗完全不合,于人际中庸之道不屑一顾,这就注定了她这样寄人篱下的身份,在这样“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报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十六回王熙凤语)”的人群中,注定了她将是一无所获的悲剧色彩结局。越是与周围的人不合,她就越发孤独与清高,众人都在远离着她,看戏的时候也只有初来乍到,憨厚有加的湘云取笑了那个装扮的戏子“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使上眼色湘云,怕她的话引起黛玉的不满,而到头来引发的是黛玉更加推断下去的不满:“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 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烦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看这黛玉的一张嘴,也只爱极了她的人才受得了。宝玉也是因此两头不讨好,情事挫折,闷然悟禅机来的。
  
  宝钗则完全不一样了,她处事中庸圆滑,上下和睦,赢得的人缘与口碑非常好。凤辣子最善于揣摸老太君的心,知道老太君素喜宝钗稳重和平,而且还出资给她过生日,自然办事的天平将会偏向宝钗这边,而凤辣子的任何倾向将在这个豪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宝钗被老太君问讯喜欢什么戏文时,她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自然赢得老人家的高兴。就在点戏这一曲上,她总是表现得有礼有节,谦让随和,虽然她是寿星,可点上的戏是热闹的《西游记》,讨好老太君的秉性。对待宝玉,她则是不扬不谦,不温不火,看准宝玉喜欢而又欠缺的知识来讲解,“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这样的女子,且能不叫众人喜爱?
  
  如此比较,宝钗的越发优秀就越发加剧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催生步伐。
  
  再来看看贾政的悲感:贾政乃官宦之人,深谙官场之道,他知道自己的胜败荣辱系于元妃一身,所以对元妃的言行举止所表达的意思非常在意和勤加揣摸。他得知元妃喜欢猜“灯谜”,就火速让贾府之人制作“灯谜”让她娱乐。但他没想到的是,从元妃制作的“爆竹灯谜”里面诗句“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到迎春的“算盘灯谜”里面诗句“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到探春的“风筝灯谜”里面的诗句“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到惜春的“佛海灯谜”诗句“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都暗暗隐含着一种于家道不祥的朕兆。用他自己话来分析:“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最后看见宝钗的“灯谜”,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
  
  贾政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这在前面元妃回家省亲的时候,曹大师的文字就埋下了伏笔,元妃把进宫说成是“送我到那最见不得人的地方”。这就开始点破了贾家的好运不会太过长久。整个长篇小说的基调,本来就是悲剧的色彩结尾,作者在处理情节来印证悲剧色彩将贯穿全书的中心思想上,在描写的组织结构上相当巧妙,采取层层推进的方法,有明说,有暗语,有主线,有伏笔,将一群大观园的人由“盛极一时”到“树倒猕猴散”,到最后“落得个苍茫大地真干净”悲剧结束的过程,铺叙得淋漓尽致了。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一切皆有规则 Re:读《红楼梦》二十二回有感 回复时间: 2006.09.11 00:35

    鸦兄真雅,是个读书人!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慕容诗黛 Re:读《红楼梦》二十二回有感 回复时间: 2006.09.11 00:38

    是啊,人生的变数太多,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家族也是如此,兴衰无常呀。
  我们无法参透命运,更何况是名门望族。
  这四个姐妹的名字,本身也是个契机。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取第一个字)
  她们姐妹的命运如此,她们家族的命运也如此!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容冰季节 Re:读《红楼梦》二十二回有感 回复时间: 2006.09.11 02:55

    寒鸦总能读出书中的隐言,让那些命运环环相扣!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轻舟一叶 Re:读《红楼梦》二十二回有感 回复时间: 2006.09.11 08:03

    越来越觉得,寒鸦是不是就是当年大观园池塘中的那一只鸦呢?有没有看到那位丽人葬花后,那只焚稿的碳炉现在何处?
  
  这是玩笑,欣赏你的读书精神。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一抹长风 Re:读《红楼梦》二十二回有感 回复时间: 2006.09.11 19:51

    好久不来了,来了就看了这个,还好呵,早就听说,不同的人读红楼会有不同的收获,你的收获是什么............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月亮上的猫 Re:读《红楼梦》二十二回有感 回复时间: 2006.09.11 22:47

    这是寒鸦读思后的累累硕果。把你日记里的全搬来吧。给胡杨林来点酸雅之气。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欲说心事 Re:读《红楼梦》二十二回有感 回复时间: 2006.09.19 03:03

    红楼梦是百看不厌的巨作。里面好词好句叫人收益非浅。你的读后感不错。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zimalian Re:读《红楼梦》二十二回有感 回复时间: 2007.05.23 19:00

    此回读来还真少了十九回里的热闹和顺,二十二回里用层层推进的明说暗语、主线伏笔、将贾府里的大环境罩上了一层朦胧的悲凉。且不说宝黛的悲情,就连那故做娱乐的灯谜里也隐藏着未知的玄机 ~~~ 寒鸦师说的好:曹大师的文字在这里埋下了伏笔,将一群大观园的人由“盛极一时”到“树倒猕猴散”,到最
  后“落得个苍茫大地真干净”悲剧结束的过程,铺叙得淋漓尽致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